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V型滤池进水渠配水均匀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程能量损失和水流动能的变化引起V型滤池配水渠水面高程沿程变化,造成滤池配水的不均匀.基于流体力学基本原理,推导出配水渠内水面升降的计算公式,并做了配水均匀性的定量分析.根据配水渠内水面高程的变化容易算出各配水堰顶高程的调整量,按此方法调整配水堰顶高程,可显著改善滤池配水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原理和试验数据的分析,指出了入堰流量和溢流水库的形式是数字量水堰在应用中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并对它们做了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数字量水堰能够获得零至足够大的非恒定流,流量精度可以达到5%的全量程,并具有理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山区陡坡河道洪峰流量大、历时短和泥沙含量高的特点,提出一种组合测流堰槽,并通过试验分析了该测流槽的水流特性、影响流量系数的因素和实用条件等,证实孽测流槽能用于陡坡河道上测流,并给出了水位-流量关系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大量系统的试验研究,得出了U形渠道直壁槽式量水堰的体型参数、水流流态及水尺位置,研究了这种量水堰的测流原理,并提出了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时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文中还列举了三个典型的算例可供工程设计和管理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5.
受地形及地表建筑物等因素的限制贵阳市后坝至氧气厂排洪隧洞进口消能工布置较为困难,经过多方案比较,设计采用进口竖井消能方式。通过水工模型试验进行修正,该工程技术可行、运行可靠、流态稳定。不仅解决工程难题,而且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干扰,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300和600mm直径的塔中,分别填充25~#及40~#Intalox填料,以空气-水为介质,气液逆流操作,对孔板式、堰式及管式三种型式的液体分布器的结构参数与分布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两流中间包流场的物理模拟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坝、堰的结构和安装位置对55 t两流板坯连铸中间包内流体流动状态的影响,结合RTD曲线计算出的平均停留时间,确定了优化的中间包结构。研究表明:坝、堰组合之后可以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延长流体运动的轨迹,提高流体的平均停留时间,但流体经过坝、堰后都存在一定体积的死区。采用坝1、堰1组合方案的中间包结构最佳,该方案的平均停留时间最长为299 s,死区体积分数最小为31.0%。优化控流参数后,在坝、堰间距为290 mm,堰到长水口间距为383 mm时,流体在中间包内的平均停留时间最长为351 s,死区体积分数最小为19.0%,比不加坝、堰的方案平均停留时间增加了65 s,死区体积分数减小了15.0%。由Newton公式计算表明,此优化方案的中间包去除夹杂物的临界直径为17.5μm,在351 s内夹杂物均能上浮去除。  相似文献   
8.
对万家寨引黄连接段7号洞进口和出口梯形堰采用不同比例尺的模型进行了室内系统试验,利用最小二乘法和系列模型延伸法进行分析判别,最终推定实际尺寸超过规范规定的梯形量水堰的流量因数,对工程在实际运行量测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铝山西分公司煤气分厂循环水系统的钢制流量堰板及挡板受到严重腐蚀的现状,提出了用硬聚氯乙烯塑料替代的方案,并对硬聚氯乙烯塑料的特点、寿命、应用前景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水湫池成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翠华山国家级地质公园中水湫池景区的形成原因,推动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方法实地考察、结合沉积物粒度分析及历史文献资料考证。结果发现组成水湫池堰塞坝的沉积物具有典型的泥砾结构;堰塞坝体外围的崩塌堆积,不仅是多期和多种成因崩塌活动的结果,而且现存的崩积砾石都覆盖在堰塞坝表面的古地形面上,层序关系表明其形成时间晚于堰塞坝。结论水湫池不是崩塌堆积堰塞成湖的,可能是碎屑(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据文献资料考证,水湫池形成并非在唐代,而应在北周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