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载荷松弛法对Fe-28Al-2Ti合金在较高温度下的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测定了Fe-28Al-2Ti合金在高温变形时的载荷松弛曲线、应力减小因子Y及激活能值,并对试样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Fe-28Al-2Ti合金的高温变形是一个亚晶界吸收位错,而且不断向大角晶界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PIA法制备MMCs骨架工艺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了有机前驱体浸渍烧蚀法(PIA)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用金属间化合物或陶瓷网络结构预制体的工艺过程及技术方法,分析了其制备工艺特点,指出。PIA法是目前制备MMCs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并论述了工艺进展的情况,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用燃烧波淬熄法研究了大颗粒Ti粉和Al粉制备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机理.通过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发现:反应过程可用毛细铺展 界面反应机制解释.熔融的Al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首先熔融的Al液通过Ti粉间的毛细管作用以薄膜的形式铺展在Ti粉表面,并在接触面生成TiAl3.反应放出的热量有利于加速反应的进行,促使TiAl3与Ti进一步反应生成TiAl.但是生成的TiAl3层阻碍了Al液与Ti粉的接触,制约了反应的进行.最后,在试样中可以同时看到完全反应的Ti粉和未完全反应的Ti粉.  相似文献   
4.
Ni-42Al单相金属间化合物的超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原始晶粒尺寸为200μm的富Ni单相Ni-42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合金在1 000~1 100℃、应变速率(0.125~2)×10-3s-1内呈现超塑性变形,在1 075℃、应变速率为10-3s-1时,最大延伸率可达306%.研究发现,该合金的应变速率敏感指数m与应变温度及应变速率相关.实验条件下,m值在0.2~0.3变化.显微结构分析表明,原始大晶粒组织经超塑性变形后显著细化,大晶粒超塑性变形是通过位错的交滑移与攀移等交互作用发生的连续动态回复和再结晶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固液反应球磨制备Fe-Zn和Fe-Sb系金属间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一种固液反应球磨专利技术制备了Fe-Zn和Fe-Sb系列金属间化合物粉末,考察了金属液体中加入与磨球成分相同的金属粉末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分析讨论了该技术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的机理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93K低温下处理铬锆铜合金,发现α固溶体形成孪晶结构,并析出大量弥散的Cu3Zr和Cr2Zr细小颗粒。孪晶结构的形成依靠堆垛层错的滑移运动而形核和扩展。实践证明,电极合金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其高温抗塑变能力,减少了粘焊现象,提高了电阻焊电极的焊接性能。  相似文献   
7.
In this study, a powder mixture with an Al/TiO2 molar ratio of 10/3 was used to form an r-Al2Ti intermetallic matrix composite (IMC) reinforced withα-Al2O3 ceramic by a novel milling technique, called ...  相似文献   
8.
Fe_3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网络结构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机械合金化及退火工艺制备纳米级Fe3Al金属间化合物粉体;利用有机前驱体烧蚀技术,氩气保护下在真空热处理炉中经过1250℃~1280℃热处理,制备具有高气孔率、大比表面积、小热膨胀系数、高化学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及良好强度的Fe3Al金属间化合物网络结构,气孔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9.
SiC/M(M=Ti,Ni,Fe)-Al金属间化合物界面固相反应的研究是材料科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SiC/M-Al界面固相反应及界面状态决定着SiC/M-Al固相扩散焊接件及SiC/M-Al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文章就近年来SiC/M-Al界面固相反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反应热力学与相平衡分析,反应层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微观机制;并就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The effect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environmental embrittlement of L12 type intermetallics is sum 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uctilizing effect of boron doping in Ni3A1 is mainly to suppress the moisture-induced environmental embrittlement. The mechanism of this suppression effect is proved to lie in the fact that it severely reduces the hydrogen diffusivity along the grain boundaries. However, the boron doping in Co3Ti alloys does not have the same effect of suppr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embrittlement. The different behavior of boron doping in Ni3A1 and Co3Ti may be attributed to its different segregation behavior on the grain boundaries. Boron in Co3Ti does not segregate on the grain boundaries and canno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ydrogen diffusivity along the grain boundaries. The moisture-induced envi ronmental embrittlement of Co3Ti alloy can be completely suppressed by the addition of Fe. As proved by Auger, this suppression effect is due to its obvious reduction of the surface kinetic reaction with water vap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