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3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执政信任的形成、实现、巩固和增强,需要执政者追求并实现公正合理的执政理念,树立良好卓著的执政形象,特别需要执政者公正、为民、清廉、诚信;同时还需要执政者建立与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法治。执政信任是社会团结的重要道德基石,是执政者的政治灵魂和政治生命,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元307年,王弥反晋起义失败后,决心依附匈奴汉国。他和刘渊“深有分契”,尽量利用汉国的名义,其势力逐渐达到“东王青州”的程度。他成为匈奴汉国地方武装势力后,始终以半独立的状态存在。将以王弥为例,寻找汉国地方武装势力的生存过程,并分析其地方统治模式是一件颇为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紧要关头的犬背景下。加强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传统“全能政府”的弊端,指出“有限政府”治国是使国家和政府有所作为的最好办法,建立“有限政府”应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社会更加和谐"是党的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相处和谐,其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法治是一个多义的概念,作为工具性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造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和理性思考党所面临的执政新考验,高度重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不断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在建国初期,特别是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始终把执政党的建设工作列入经常的重要议事日程。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保持了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6.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把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条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这些教育改革在促进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对日本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党的执政规律的总结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是在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党必须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党;党必须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完善执政方略,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党必须珍惜和培育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在执政实践中,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既要加快又要全面,使党成为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执政党;党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提高执政能力,使党成为政治坚定、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9.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全球化时代的新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相似文献   
10.
张祖钧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6):56-59,68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启动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完善政策和实际效果双重研究视角来思考,如何合理定位大学生村官身份,使大学生村官在其位谋其政;如何健全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实现大学生与村官真正对接;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生力量,既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也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具备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