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气-质联用法对小远志全草醇提物弱极性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析分离出66个峰,共确认出其中64种成分,所鉴定出化学成分的质量占总量的98.991%.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十六烷酸乙酯(18.950%)、油酸乙酯(12.436%)、(E,E)-9,12-十八二烯酸乙酯(10.660%)、豆甾醇(5.497%)、麦角甾-5,22-二烯-3β醇-乙酸酯(5.083%)、十八烷酸乙酯(4.575%)、叶绿醇(4.385%)、8-(2-(2-己基环丙基)环丙基)辛酸甲酯(2.625%)、(Z,Z,Z)-9,12,15-十八三烯酸乙酯(2.445%)、18-十九碳烯酸乙酯(2.369%)等,其中十六烷酸乙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原理超级原胞模型计算了ZnO(10^-10)非极性表面的结构.计算表明顶层Zn原子明显向体内弛豫0.0328nm,第二层Zn原子的弛豫远离体材料0.0237nm,使得它类似于表面原子.顶层0原子的弛豫仅为0.0146nm,导致表面Zn-O二聚体有强烈扭转,扭转角达9.2°(10^-10)非极性表面Zn、O原子的电荷转移的计算表明这很可能就是(000±1)极性表面能稳定存在的原因.计算结果与其他理论计算结论和实验结论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下煤在溶剂中的溶胀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溶胀是煤直接液化升温过程中粘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两种煤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胀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极性溶剂中,煤化程度较小的神华煤的溶胀性比新庄煤大,而在非极性溶剂四氢萘中,情况相反;温度升高加快了煤的溶胀速率,且对煤的溶胀度大小有影响;煤的溶胀度与煤和溶剂的溶解度参数有关,溶剂对煤的溶解能力越大,则煤在该溶剂中的溶胀度越大。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系列萘环标记的含聚乙二醇链的发光探针,研究了该系列化合物在非极性溶剂环己烷、环戊烷中的光物理行为,讨论了疏脂作用对其光物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平面几何构造分析的无极速度图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图解法能较快得出结果,易于校核的优点,在研究无极速度图性质、绘制方法的基础上,给出平面几何构造分析的无极速度图法,该法可以分析平面结构在各种自由度情况下的几何构造;通过算例表明,该方法简单,易掌握;并且在利用几何不变性规则分析平面结构的几何构造失效时,分析比较方便。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多极矩的理论,从经典角度出发,推导出非极性分子互作用能的表达式,作为固体物理教材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3-十六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16TAC)和十二烷基磷酸钠(AS)混合体系对正戊醇、正己醇、苯甲醇、正辛醇、环乙烷、正己烷、四氯化碳、苯、甲苯、正庚烷和正癸烷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对极性物的增溶均低于两单纯体系,曲线呈“V”型,物质的量比为1:1时增溶量最小.而对非极性物的增溶呈“马鞍”型,量比为1:1时增溶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并分析了Cu在ZnO(10ī0)表面的吸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吸附位的吸附能,最稳定位的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发现:1)Ot位的吸附最稳定,ZnBri位置处是亚稳态吸附;亚稳态的ZnBri位吸附极易受到微扰发生键断裂,使得该处吸附的Cu移到Ot或OBri位.与Olga Dulub的STM实验发现吻合很好.2)差分电荷密度图显示出Cu-O方向有明显的电荷转移,这是Cu与ZnO(10ī0)面有较强作用的主要原因.3)Cu原子的Ot位吸附改变了ZnO(10ī0)面的成键平衡,使得呈电中性的ZnO(10ī0)面出现活跃的金属态,这应该就是Cu/ZnO吸附体系具有很强催化活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使用信息论中的最大信息熵原理,研究了非极性电介质在电场中的极化规律.发现当非极性电介质处于不很强的电场中时,电极化强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而当它处于非常强的电场中时,电极化强度与电场强度不再成正比,而呈现较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The structure of the ZnO(10 0) non-polar surface is studied using first-principles slab calculation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We find that the uppermost zinc atoms have a significant relaxation towards the bulk 0.328 ? ,and the Zn atoms in the second layer show a significant relaxation away from the bulk 0. 237 (A) ,allowing them to appear as surface atoms. For oxygen atoms a small relaxation 0. 146(A) is found. Which leading to a rotation angle 9. 2° of the Zn-O dimer on the surface. Result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 have been obtained for the geometric and electric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