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5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的预糊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种加热方法中,马铃薯经蒸煮25 min后的糊化效果最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奶粉含量和黄油含量对冷冻调理马铃薯饼的感官指标有显著的影响.对冷冻调理马铃薯饼的油脂的测试结果显示,未经油炸的马铃薯饼的脂肪含量为4.24%,而经过油炸后的马铃薯饼的脂肪含量为11.18%.经过一个月的冻藏后,未经油炸的冷冻调理马铃薯饼的油脂的过氧化值为1.94%,而经过油炸的冷冻调理马铃薯饼的油脂的过氧化值为7.79%.  相似文献   
2.
淀粉-脂肪复合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淀粉-脂肪-水混合体系液态糊化研究,发现淀粉液态糊化遵循Y=1/ae^bx规律.含脂肪淀粉的液态糊化黏度随脂肪含量增加而减小,且遵循Y=1/e^(-9.94 m)规律.研究显示。75~85℃是淀粉-脂肪复合物形成的最佳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玉米淀粉糊在加热干燥制成预糊化淀粉的过程中,X射线衍射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加热干燥过程中。会随着水份含量的减少而逐渐形成大量的微晶结构。预糊化淀粉的X射线衍射曲线是由一个弥散的结晶衍射峰和一个弥散的非晶衍射峰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变性淀粉颗粒的糊化温度随反应pH值、时间和三氯氧磷用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其DSC的糊化特性,结果发现酯化交联淀粉的糊化完成温度比原淀粉高,随反应pH值、时间和三氯氧磷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反应pH值为8.0和9.0时,变性淀粉的糊化开始温度比原淀粉低,随反间时间、三氯氧磷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反应pH值为10.0和11.0时,变性淀粉的糊化开始温度的变化则随反应时间、三氯氧磷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其值从比原淀粉低上升到比原淀粉高,这些变化规律同酯化交联淀粉的反应历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挤压膨化技术开发保健混合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双螺相挤压机对混合物料(黑米:薏米:荞麦=60%:15%:25%)进行挤压膨化的生产工艺,研究了物料水分含量、挤压温度、螺杆转速对产品糊化度的影响。结果为:物料水分含量16%,挤压温度170℃,螺杆转速100r/min,挤出物的膨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表明,木质素磺酸钠与苯酚、甲醛反应后。可在适当条件下与聚丙烯酰胺(PAM)交联,形成一种新型的用于碱性地层的凝胶堵水剂。该堵水剂的适宜配方为:改性木质素磺酸钠浓度为4.0%~4.5%,PAM浓度为0.4%~0.5%,pH值为9~12.在70~90℃条件下.胶凝时间为9~60小时。岩心实验表明,该堵剂具有强度高,抗盐性和热稳定性好,易解堵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4种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利用Brabender黏度仪与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淀粉糊性质与热力学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糊化及糊化后4℃条件下保藏24h两种处理方式对玉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直链淀粉含量与玉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的峰值黏度、消减值、DSC糊化温度影响显著;在in-vitro消化模型中,4种玉米淀粉经两种方式处理后产生的消化产物总量以及消化速度均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升高而降低;4℃条件下保藏24h处理后,凝沉淀粉消化产物总量与消化速度均低于糊化淀粉,且降低程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羧甲基化对淀粉颗粒糊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糊化是淀粉的重要性质。本试验用一氯醋酸与原淀粉反应,得到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淀粉,研究了羧甲基化淀粉颗粒糊化温度、遇水膨胀性和偏光十字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程度羧甲基化淀粉颗粒糊化影响不大;较高程度羧甲诺化对淀粉粒糊化影响显著,使淀粉的糊化温度大为降低,颗粒遇水易膨胀,偏光十字消失,甚至常温能遇水湖化。  相似文献   
9.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酸变性淀粉的糊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木薯、玉米淀粉及其10~90流度的酸变性淀粉的糊化特性,探讨淀粉酸变性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70流度左右的酸变性淀粉具有特殊的热力学性质,淀粉颗粒内结晶形态对糊化性质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方便大米粥的生产工艺及糊化回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方便大米粥的生产工艺和研究其糊化回生机理,对方便大米粥生产中各单元操作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经显微镜观察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成品.结果表明,大米经15min焙炒处理后,采用"沸水煮2min-文火煮15 min-热水浸泡15 min-常压汽蒸15 min"的蒸煮结合法进行熟化,然后喷洒离散液进行离散,最后采用80℃热风干燥120min制得成品;经显微镜观察显示,大米经焙炒后迅速脱水,出现大量孔洞,后经蒸煮迅速吸水膨胀,充分糊化,经干燥后形成多孔网状结构;经DSC分析,成品的糊化热焓大幅降低.总之,建立了复水时间≤5 min的方便大米粥的生产工艺,初步解释了其极易复水糊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