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应用相似与模化理论对旋风分离器内两相流动进行了相似分析,得到了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有影响的四个主要相似准数。考虑到粒群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还需引入两个单值性条件准数,因此,影响分离性能的相似准数共有八个。通过对部分相似准数进行计算和比较,认为只要对不同的准数配以适当的物理参数和几何尺寸,就能使这些相似准数得到完全或近似满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扩展式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求得准自由涡区的速度函数,计算分离的粒子的直径和处理的空气量,最后给出算例.  相似文献   
3.
物料状态对旋风分离清选系统清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自制清选系统试验台,以喂入量和含杂率为试验因素,研究了物料状态对旋风分离清选系统清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籽粒喂入量不大于0.20 kg/s和含杂率不大于30%时,清洁率可大于98%,损失率亦不大于0.3%,为微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及浓度场测定的基础上,考虑了分离器内的短路流,颗粒间的相互碰撞、粗颗粒的弹跳以及细粉粒返混等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旋风分离器分级效率的多区计算模型,并与现有计算模型作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多区模型的计算精度令人满意.其理论预测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
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定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由中心到器壁.颗粒浓度逐渐升高.不存在以往分离模型中常用的横向完全返混.沿轴向由排尘口到排气管下口.颗粒浓度逐渐降低.但有一个最低点.它靠近排气管下口.这说明一定的分离空间高度有利于返混颗粒的二次再分离.实验表明.顶灰环、短路流及排尘口返混是影响分离效率的不利因素.改变分离器入口面积及排气管下口直径对分离空间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是不同的.利用颗粒浓度分布曲线计算分离效率,其计算值与用称重法所得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三传一反"基本原理,建立了四级旋风预热器系统的预热过程气体平衡、物料平衡、热量平衡与流体、传热动动力学过程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确立了其求解方法,通过对某厂实例的具体分析计算,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反应实际情况,为设计和优化预热器系统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声发射技术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粒度进行分析,获得了声发射信号结构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运动行为的对应关系。选用0.4 mm、0.7 mm、1.5 mm和2 mm的活性炭颗粒进行实验,将采样得到声发射信号进行Daubechies二阶小波的1~9尺度分解,用R/S算法分别求取各个频段的Hurst指数。结果表明,声发射信号具有多尺度特征,依据hurst指数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微尺度、介尺度、宏尺度,分别反映颗粒间的无规则运动、主体流相对于系统运动或不同主体流之间的相互运动,整个系统相对于外界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在同一质量流量下,计算出各颗粒粒径对应的微尺度,介尺度分别所占总能量的比值。实验发现,固相颗粒粒径与其有很大的相关性;随着粒子尺寸的增大,微尺度信号所占的能量比率减少,介尺度能量所占的比率增加。声发射技术可用于旋风分离器内颗粒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旋风分离器很难捕集5~10um以下的微粒,目前正在研究微粒声波团聚强化旋风分离技术,以期解决此问题,文中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声波团聚方面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分析及实验方法,通过对冷态下声波团聚微粒的实验,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油井产液除砂用旋流器与钻井液处理用旋流器,在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上都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这些差异,通过室内模型旋流器试脸,讨论了影响油井产液除砂旋流器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指出了其主要设计、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立置多管式旋风分离器下隔板边缘力及其最大综合应力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其刚度不仅与隔板本身厚度有关,还与吊筒下段厚度有关.前者最适宜的取值范围是30~40mm,后者应大于16mm.为了提高下隔板刚度的结构,建议在下隔板单管开孔处设置加强短管,将吊筒分为上、下两段,且下段应加厚.同时在吊筒底部设加强环,中心管的上下段焊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