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野生动物黑线姬鼠与实验动物小白鼠颈髓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显示在黑线姬鼠与小白鼠颈髓中央管周围灰质、后角浅层以及前角灰质都有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与小白鼠相比,黑线姬鼠颈髓NOS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多,胞体较大,分布较密集,呈强阳性反应.结果提示野生动物黑线姬鼠与实验动物小白鼠颈髓的这些种间差异与它们生存的环境、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农田主要害鼠黑线姬鼠为研究对象,研究猫的尿液气味和猫的毛皮气味对其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两种气味源的有效性.结果:两种气味源都能影响黑线姬鼠的行为,其修饰行为、取食行为、攻击行为的频次都不同程度的减少,而隐藏行为的时间和探究行为的频次变化不显著.不同的气味源对黑线姬鼠行为影响的有效性不同,猫的毛皮气味对黑线姬鼠行为的影响比尿液气味的影响显著.表明黑线姬鼠能够通过气味识别捕食风险的存在以及强度,并采用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2008年4-10月对嘉陵江下游的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作了形态学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分别在各样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种群差异.对外形量度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合川东岸的黑线姬鼠种群与江北区的种群之间存在差异;而四川短尾鼩在合川西岸与合川东岸的种群之间、沙区西岸与北碚东岸的种群之间差异显著,以上分析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研究初步说明嘉陵江对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的种群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地理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4.
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在四川南充地区有相似的生活环境,但食性迥异.本文对二者的消化道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解剖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别:灰麝鼩无盲肠,消化道总长仅为黑线姬鼠的一半,胃壁薄;黑线姬鼠具盲肠,胃壁厚,从外观上可区分为两部分.同时二者口腔中的牙齿、上腭和舌的形态也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物种的消化道形态结构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2014—2015年,采用食团内容物分析法分别对上海崇明、江苏盐城越冬长耳鸮的食物组成进行分析.两个越冬地3年时间内共收集完整食团717份,辨认出7种804只动物个体,其中鼠类、麝鼩等小型哺乳动物4种,占总数的93.7%,雀形目鸟类3种,及少量无法鉴定到种的鸟类.结果表明,两地越冬的长耳鸮对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捕食量最大,捕食数量占食物总数的89.2%;对黑线姬鼠成年Ⅰ组的捕食比例最高,为40.2%;对黑线姬鼠各年龄组的捕食量与其当地种群数量变化基本一致.由此推测,越冬长耳鸮捕食的主要对象与周围环境中可获得的食物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黑线姬鼠种群年龄组成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黑线姬鼠头骨的各指标、体重和体长19个变量进行了多元分析,根据各变量对主成分贡献率的大小,选出颅全长划分各年龄组,颅全长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范围(mean±SE):幼体组22.55±0.45;亚成体组23.65±0.39;成体Ⅰ组24.7±0.21;成体Ⅱ组26.64±0.16;老体组26.91±0.18。本文还对各年龄组颅全长与臼齿磨损程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小型哺乳动物适应于季节性环境的产热机制,本文测定了户外半自然条件下驯化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冬、夏两季的体重以及肝和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BAT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等指标.结果显示黑线姬鼠冬季体重显著降低,BAT绝对重量、BAT和肝的线粒体蛋白含量及BAT和肝酶的活力冬季均显著高于夏季.冬季BAT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是夏季的9.5倍,肝脏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是夏季的5倍;冬季BAT的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高达夏季的19倍.以上结果表明,在寒冷的冬季为保证存活,黑线姬鼠降低体重以减少绝对能量需求,并极大地增加BAT重量及肝和BAT细胞水平上的产热能力.  相似文献   
8.
笼养条件下两种鼠春季昼夜的活动节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鼠类活动节律,对于更有效地控制和综合治理鼠害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计算机红外监控技术,对从野外捕获的3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5只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在笼养条件下的活动节律进行19次昼夜记录观察。结果表明,两者均在夜间活动,但黑线姬鼠的活动主要在20:00-3:00,且分别在22:00和2:00有两个活动高峰;社鼠活动主要在19:00-6:00,其活动频次的高峰在清晨4:00-6:00,活动时间高峰在22:00。两种鼠的活动频次高峰和活动时间高峰均相反,这是鼠类活动节律的种间差异,也可能是两者在同一生境中存在的一种适应形式。但两种鼠之间的活动频次和活动时间的量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社鼠雌、雄两性间活动节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2008年4—10月对嘉陵江下游的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嗣作了形态学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嗣分别在各样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种群差异.对外形量度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合川东岸的黑线姬鼠种群与江北区的种群之间存在差异;而四川短尾嗣在合川西岸与合川东岸的种群之间、沙区西岸与北碚东岸的种群之间差异显著,以上分析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研究初步说明嘉陵江对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嗣的种群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地理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