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氢化物—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成功地测定了样品中的锑,其灵敏度为10.8pg;检出限为9.21pg;线生范围为150mg/l;精密度(R.S.D)为0.78%。  相似文献   
2.
利用恒电位阳极极化电流与极化时间的关系、线性电位扫描法研究了锑锌合金在PH值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于1.2V(30±0.1℃,vs.SCE)阳极成膜规律及膜相组成。讨论了锌掺入对在PH不同的溶液中锑阳极成膜规律的影响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锑矿有关资料,通过对卧龙岗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分析,确定其成因及主要控矿因素,得出的结论是本地区所具有的锑矿的潜力还很大。并且应有一定规模的汞矿。  相似文献   
4.
地应力的作用使新洲背斜发生隆起,在浅表形成相应的劈裂、滑移及挤压区,地应力的不平衡,使辉绿岩岩浆侵入,其析出的含金、锑热液形成锑→金分带性产出,并受地层及构造控制。根据其成因分析,在新洲背斜东部核心区的周边成矿条件较为优越,存在发现新矿床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锑湿法冶金的基础研究(Ⅰ)——关于爆锑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温度,电流密度,电解液中锑、氯、氢等离子的浓度,搅拌强度以及电极材料诸因素对爆锑形成的影响。高的电流密度和锑、氢离子浓度,低的温度和氯离子浓度,搅拌强烈以及电极表面光洁等条件有利于爆锑的形成。反之,则不利于形成爆锑。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温度和电解液中锑离子的浓度影响最大。查明了形成爆锑的临界温度和临界电流密度与其它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伍铁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0):8006-8009
针对锌湿法冶炼锑盐净化除钴过程锌粉添加量难以优化设定的问题,采用改进的操作模式方法优化设定锌粉添加量。引入PCA方法确定属性权重系数,得到改进的欧氏距离计算操作模式之间的相似度,能有效克服噪声干扰,极大提高了模式匹配精度。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优化方法设定反应器的锌粉添加量,在保证钴离子浓度达标的同时,能有效地节约锌粉,为锑盐净化除钴操作参数的设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晴隆大厂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晴隆大厂锑矿是西南地区大型锑矿之一。前人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对其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尚有争议。本文通过对大厂锑矿流体包裹体的温度与盐度、密度与压力、包裹体成分和氢氧同位素等的研究,得出大厂锑矿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129.4~214c(=)、低盐度(NaCI)0.18%~3.23%、中等密度(0.93—1.03g/cm3);流体水化学类型属F-=SO4^2- -K+-Ca+型。流体压力为超高压(103.97087836MPa);成矿流体主要是大气降水形成的地下热水,可能有部分岩浆热液的掺入。  相似文献   
8.
改进了铜锡组混合物分析法,避免了系统分析中镉的漏检,防止了锑的过检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廖善友 《贵州科学》1998,16(4):276-279
利用黔西南地区锑矿地质资料,各种测试数据及实际观察探讨该区锑矿床成因,研究认为:锑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与玄武岩关系密切,矿床类型属层控型火山沉积后期改造矿床。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与石油天然气运移储集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The poor cycling stability of antimony during a repeated sodium ion insertion and desertion process is the key issue, which leads to an unsatisfactory application as an anode material in a sodium-ion battery. Addressed at this, we report a facile two-step method to coat antimony nanoparticles with an ultrathin carbon layer of few nanometers (denoted Sb@C NPs) for sodium-ion battery anode application. This carbon layer could buffer the volume change of antimony in the charge-discharge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battery cycle performance. Meanwhile, this carbon coating could also enhance the interfacial stability by firmly connecting the sodium alginate binders through its oxygen-rich surface. Benefitted from these advantages, an improved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788.5?mA?h?g?1) and cycling stability capacity (553?mA?h?g?1 after 50 times cycle) have been obtained in a battery using Sb@C NPs as anode materials at 50?mA?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