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叶鱼藤伴生红树林植物,严重威胁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了变废为宝,挖掘三叶鱼藤中活性物质鱼藤酮,采用渗漉法浸提,选择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2个因素,进行响应面法优化提取鱼藤酮,利用液相色谱检验鱼藤酮含量.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为84%,提取时间为4.1 d时,鱼藤酮含量为1.97%,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2.48%.因此鱼藤酮的优化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浓度的鱼藤素(Deguelin)对大鼠H9C2心肌细胞活力及凋亡的影响。通过将不同浓度(0、10、50、100、500、1 000 nmol / L)的鱼藤素作用于H9C2细胞24 h、48 h、72 h,应用CCK-8 法测定鱼藤素对H9C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0、10、50、100、500、1 000 nmol / L)浓度的鱼藤素作用于H9C2细胞24 h、48 h后,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Hoechst 33342 / PI 双染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鱼藤素(0、10、50 nmol / L)作用于H9C2细24 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10、50、100、500、1 000 nmol / L的鱼藤素作用H9C2细胞24 h、48 h、72 h后,能明显抑制其存活率,10、50、100、500、1 000 nmol / L的鱼藤素作用H9C2细胞24 h、48 h后,能明显抑制其迁移能力,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鱼藤素在低浓度时便可以诱导H9C2细胞凋亡。可见鱼藤素能够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来抑制H9C2细胞的生存活力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比较鱼藤素、脱氢鱼藤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鱼藤素、脱氢鱼藤素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微波稳定性和耐酸碱性。结果表明,鱼藤素、脱氢鱼藤素在甲醇、乙醇、乙二醇、乙腈、丙酮、氯仿、四氯化碳、乙酸乙酯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光照条件下,鱼藤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脱氢鱼藤素则较为稳定;80℃水域加热、微波均未对鱼藤素、脱氢鱼藤产生影响;酸性条件下,鱼藤素、脱氢鱼藤素相对较稳定,碱性条件下,鱼藤素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试样用丙酮溶解,鱼藤酮含量用配备有Hypersil ODS(5m,250mm×4mm)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确定的最佳液相色谱检测条件为:检测波长290nm;流动相,体积比为60:40的乙腈/水混合液;流速1mL/min;进样量10μL.此方法对鱼藤酮的测定准确度和精密度均很好,适合于鱼藤根抽提物中鱼藤酮的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紫穗槐叶杀虫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次报道从紫穗槐叶中同时分离出四种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6a、12a—脱氢—灰叶酚;6a,12a—脱氢—鱼藤素,(±)—灰叶素;(-)—6—羟基—6a、12a—脱氢——灰叶酚。对大皱鳃金龟甲的试验表明,这些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单独给药时,均不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但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给药,则表现出理想的杀虫效果。这可能是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鱼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在红树林中的扩散规律,选择位于海南省和广东省 的3个红树林分布区为研究区域,研究鱼藤在红树林中的扩散速率以及攀爬物和群落类型对鱼藤 扩散速率的影响。首先利用Google Earth得到2015—2019年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 结果,确定不同年份鱼藤分布面积,并计算扩散速率;通过实地调查得到鱼藤生境的红树林群落类 型,并在实验室开展攀爬物对鱼藤生长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鱼藤的扩散速率(分布面 积变化率)与鱼藤扩散的初始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初始周长面积比呈极显著正相关;攀爬物的 支撑使鱼藤地径和株高有显著增加;不同红树林群落类型中鱼藤分布面积占比不同,其排序为桐 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秋茄 (Kandelia obovata)> 白 骨 壤(Avicennia marina)> 木 榄(Bruguiera gymnorhiza)> 海 漆(Excoecaria agallocha)>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  相似文献   
7.
甘草是我国最著名的药材之一,在不产甘草的广大区域,“土甘草”在某些情况下代替甘草使用。一般认为,土甘草是豆科植物毛果鱼藤(Derris eriocarpa How.)的干燥藤茎,为广西壮族民间常用草药。但由于物种分布和地域文化等原因,土甘草药材指代的基原植物物种不一,在论著记载及民间使用时出现的同名异物现象较多,容易引起混淆和误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15种同名异物的土甘草药材的药材性质、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民间利用方式和化学成分及相应基原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活习性、分布地区、生境特征进行归纳、对比,并从语言学及民间生物命名视角探讨“土甘草”之名的来由。建议认定壮药土甘草的正品为豆科植物毛果鱼藤(Derris eriocarpa)。研究结果有利于土甘草药材的真伪鉴定、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民间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