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文选》乃至《大学语文》等教材中,许多注释未必科学准确,即使名家之注也常有不妥之处。要想确切读懂原文,需要多方探讨、综合研究,尤其要注意依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并结合古汉语词义的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2.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古书注解的主要对象,又是训诂学、文字学探讨的内容,还是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古今字的界定、通假字的范围、以及两者的区分等问题都还没有彻底解决.本文对古今字与通假字区分问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说“音曰”     
"音曰"这一训诂术语最早出现在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中,但历代注疏典籍用例甚少,古今辞书及训诂学著作均未提及。我们根据现有语料对"音曰"进行分析,认为它具有注音、释义、破通假、探同源、明连语等作用。通过对这一术语的分析,以期对训诂学研究和辞书编撰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关于通假字的问题 ,经过千余年探索 ,在理论上已经十分清晰、深刻了 ,可是在实践方面一些学者、著作仍然把古今字、假借字、同义词与之混误。作者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予以论述、纠正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借字”的现象,分为假借和通假。二都属于借字记音现象,并没有造出新字来。但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字现象,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的借字现象。通假字与异体字也有共同点:二都存在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个词的现象。二的不同点是:通假字之间的本义不同,而异体字之间的本义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它们的含义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同,所以无论如何是不能混同一谈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材和我国古代文献中选取大量字例.较为细致地分析和论述了通假字与异字同义的区别.即如果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相同或相关,声音相同、相近或不同,这两个字属异字同义;如果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代替乙字,这两个字属通假字.  相似文献   
8.
魏颖 《科技术语研究》2013,(4):26-29,34
选取Bob Flaws的《难经》英译本,归纳分析其中通假字的英译方法,探讨影响中医古籍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策略及译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以期为今后的中医古籍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比较重要的常见的通假字约有8组;比较重要的常见的古今字约有6组。对它们进行全面的考察,不仅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中古语言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世说新语》在古汉语发展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向金霞 《科技信息》2007,(27):246-247
新审定高中语文课本在文言文注释的术语上存在许多不统一现象,特别是对"某,通某"和"某,同某"这两种术语的使用还很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疑惑。本文运用通假字、古今字等有关理论对课文中这两种注释方式进行分析和整理,求得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