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43:三个人的"通俗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具有"潮头"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赵树理、徐訏、张爱玲分别凭借自己的作品走向时代的风头浪尖,在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分别引领了通俗文学的潮流.本文拟从三人不同的"生态位"来探索各自的"通俗世界",并试图在三人"不同而并立"中探寻"三流合谋"通俗文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针对戴光中、郑波光对“赵树理方向”的贬损和曲解,从“赵树理方向”与“文艺为政治服务”、“问题小说”与创作规律、历史主义与主观妄断三个方面,进行了辩析和反正,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学界的影响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4.
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线,论述了赵树理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的生存形态来书写农民生活,拓展了乡土文学的大众化和现实性,达到了乡土文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上个世纪末以来在阐释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进行辨析,肯定"小腿疼"、"吃不饱"的外号"暗示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的观点,否定赵树理在创作中"怎么想就怎么写"的看法,认为小说"利用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的观点确有"拔高"作家创作意图的嫌疑。指出在解读《"锻炼锻炼"》时,注意到由于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民间话语的矛盾、裂隙产生的张力,导致作品出现歧义和多义的现象,才能避免得出偏执一端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是一位"民间"的代表作家,"民间"在赵树理身上体现为:他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贴近农民的欣赏趣味;坚持创造新农民形象;巧妙运用农民耳熟能详的口语化叙述语言。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形成受到民间宗教、民间戏剧、民间口语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是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丈发表后,对当时新文学的转向指明了方向.赵树理正是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大众化创作,创造出为农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成为政治话语与民间对话的一种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与张平都是立足底层民众的优秀作家。尽管不同的时代境遇赋予了二者不同的时代风貌,但两位作家在为人民的立场、求真求实的创作观以及艺术手法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类同之处,对二者共同点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两位作家小说创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与路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赵树理和路翎创作思想导向的《讲话》,为学指明了无产阶段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新化的创造,在《讲话》的影响下,赵树理和路翎在20世纪40年代都达到了各自的创伤高峰,在整合政治意识形态秘间化形态的过程中,赵树理以接受主体作为创伤过程的核心,路翎 凸现的则是创作主体本身,二人均拓展和丰富了小说这一体的美学意蕴,50年代中期以后,在右的政治对学施以粗暴的摧残和破坏的情况下,二人学创伤的激情退却了,面对的是学才思的枯竭和人生命运的劫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剖析赵树理小说的创作过程,主要论述了其开掘主题以及在人 物、情节、典型化方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