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武夷山市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环境影响下,经过明显的富铝化过程和旺盛的生物循环过程而发育形成的.并针对红壤瘦、酸、粘特性,生产力水平不高及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的潜在威胁性等三个问题,提出通过健全、完善红壤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水土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增加投入、培肥土壤、提高产出及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以实现对红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3.
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恢复土壤理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通过对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养分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环境化学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丘陵生态恢复有重要影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是改善土壤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了在红壤性水稻土中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后氮素转化的规律.土壤溶液中NH^ 4-N主要集中出现在施肥后63d内,最高浓度出现在第7d,尿素和硫酸铵相差不大,都在252~256μg N/g soil之间;添加有机秸秆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来增加土壤肥力,在施肥后期发挥肥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前人全省农业分区的基础上,从计算每年进入各农业区土地生态系统的太阳幅射能开始,逐步计算出各农业区土地生态系统粮食作物生产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和气候潜力,进而得到全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在分析江西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江西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影响下红壤中铜的释放特征与规律.在淋溶前期,铜释放因土壤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当淋溶到中期以后,多数情况下红壤铜释放量表现为随淋溶量的增加而上升.模拟酸雨对红壤中铜的释放产生明显影响,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因供试红壤不同而不同.经过9 150~10 650 mm模拟酸雨淋溶以后,与对照相比,pH4.5的酸雨使红壤铜累积释放量提高-3.45%~82.23%;pH3.5的酸雨使其提高-3.11%~258.89%.铜累积释放量与淋溶量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式来描述,供试红壤平均铜累积释放量(Q)随淋溶量(H)的变化为Q=-0.505 1 0.004 4H 7.217 9×10-8H2.图4,表1,参9.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建立及应用模型开发诸方面对红壤资源信息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玉山县宅前小流域开发治理规划为例,指出红壤地区小流域治理指导思想和应遵循原则,提出以山顶及坡度≥25°的山坡营造防护林,坡度<25°的山坡实行等高开垦为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兴修水利,建立山地灌溉体系,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此小流域开发治理将为我国南方未开发的红壤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9.
山地红壤在云南分布较广,但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红壤相比,其物理化学特征上有差异;认识和区分它,对合理开发利用山地红壤,研究提高其生产力很有价值。作者提出了增加有机质,加强排灌设备、合理施用磷肥、石灰等改良红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长期遥感监测的方法,研究我国东南部降雨充沛、土壤易被侵蚀的红壤区县级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方法】以福建长汀县为研究区,借助2013—2015年高分辨率(1~1.5 m)的Google Earth影像和2015年7月实地调查数据结果为分类蓝本及先验知识,利用1976—2014年8期Landsat MSS/TM数据和专家分类系统把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森林、灌丛、农田、居民地和裸地共5大类,通过混淆矩阵结合统计数据,分别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并基于分类结果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专家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精度(85%以上)较高; 40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率一直较高(81.5%~88.3%); 森林面积持续增长; 农田面积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 灌丛面积总体减少。研究区中部在20世纪80年代存在大量裸土区,1985年以后持续大量减少,2010年以后趋于稳定; 居民地在1995年以后面积经历快速增长阶段,2010年后趋于稳定; 总体耕地面积较少,主要分布在居民地附近。【结论】长汀县植被覆盖在40年间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时空变化,驱动因子在不同阶段也不相同。植被覆盖面积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总体的面积增加。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植被覆盖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植树造林工程使得森林面积增加,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使得裸土面积减少; 植被覆盖面积减少的驱动因素是城镇化,城镇化造成居民地面积的扩张和灌丛面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