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容柏 《广西科学》1998,5(3):230-233,236
从几个籼稻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幼穗分离出密度平均为22×105个/mL~46×105个/mL的原生质体。将这些原生质体包埋在藻酸钠颗粒里并分别在粳稻愈伤组织滋养下培养和没有愈伤组织滋养。在这两种培养条件下原生质体稳定,分裂频率分别达到484%和388%,群体存活率达到53%和47%,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达到716%和623%。这两种方法优于常用的琼脂糖包埋法和琼脂糖颗粒法。  相似文献   
2.
籼稻是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广为种植的主要栽培稻亚种,同时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恢复系的主要来源.研究籼稻亚种内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栽培稻亚种内的分类和演化以及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36个SSR标记对1582份籼稻地方品种的群体结构和地理生态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所做基于模型和基于遗传距离的群体结构表现一致,即早籼稻生态型可划分为4个地理生态群,中间型生态型可划分为3个地理生态群,晚籼稻生态型可划分为2个地理生态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空间隔离是形成地理分化的主要原因.地理生态群既体现了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又是对不同生态环境适应的反映,可用于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群划分的依据.根据SSR标记在各个生态型及地理生态群的基因型分布,筛选了可用于鉴别各生态型和地理生态群的SSR特征等位变异并建立了相应的SSR分子判别式.通过SSR分子判别式选择籼稻的中间类型开展籼粳杂种优势研究以及选择不同地理生态类型开展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研究,有助于突破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和加强籼稻亚种内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3.
籼稻不育系中A的种子为外植体,探讨了培养基配方、外源激素、营养物等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B培养基中添加2.5mg/L2,4-D以及脯氨酸、水解酪蛋白、山梨醇等营养物有利于提高籼稻中A的愈伤诱导率,添加外源激素3.0mg/L的6-BA和0.5mg/L的NAA有利于提高其分化率,添加0.1mg/LNAA可以使生根率达到100%。由此初步建立了籼稻中A的高效再生系统,为其遗传转化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籼稻"成恢448"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过程进行了优化条件的探索.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了不同的激素配比,结果显示: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为MS培养基加入1.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4.0 mg/L萘乙酸(NAA)和2.0 mg/L激动素(KT);最佳的分化条件为MS培养基加入1.0 mg/L NAA,2.0 mg/L 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0.5 mg/L KT.  相似文献   
5.
从中籼区试结果看安徽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杂交中籼稻是安徽水稻的重头戏 安徽是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籼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常年220万公顷左右的水稻种植面积中,籼稻占80%以上,其中又以杂交中籼为主.尽管安徽杂交水稻面积较大,但水稻平均单产却相对较低,据报道,安徽粮食作物及小麦、甘薯、玉米、大豆的单产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唯有水稻低于全国平均亩产18.8千克.近年来徘徊在400千克左右,低于邻近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尤其2003年中稻抽穗灌浆期间遭受盛夏异常高温热害,全省杂交中籼稻平均亩产仅387千克,比全国的平均亩产468.16千克低17.34%.值得注意的是同年全省21.33万公顷两系杂交中籼平均亩产却高达495千克,略低于全国两系稻507.75千克的水平.由此认为安徽水稻单产的提高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其中杂交中籼稻是重头戏.  相似文献   
6.
籼稻品种特青的幼胚作为外植体,对影响植株再生的几个因素包括诱导培养基、预分化培养、干燥处理、通气状况和蔗糖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2,4-D2mg/L是较为合适的诱导培养基,预分化培养,干燥处理,良好的通气环境以及降低分化培养时的蔗糖浓度均有助于意伤组织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以转溶菌酶基因粳稻中花9号[ZH9(R)]与几个湖南地区目前生产上有广泛应用价值但感病的籼型杂交稻亲本9311、MH63、288、E32和PA64s进行一次杂交和多次回交转育,从各转育世代中选育出优良的抗病株系,进而配制新的杂交稻组合,以期获得优良杂交稻亲本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各转育后代发病情况均明显轻于对应籼稻亲本;在这5个品种中,MH63要优于其它几个亲本,其转育后代抗性和农艺性状也相对优良,且已基本趋于稳定;田间筛选到的353份优良单株的DNA样中检测到269个阳性样,阳性检出率达76.20%,对应田间的抗性表现,吻合率达94.05%。  相似文献   
8.
基因枪转化籼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含有gusA基因的质粒pAct1-D包裹在钨粉上轰击籼稻初生愈伤组织,通过检测gusA基因在籼稻细胞中的瞬间表达情况,对影响基因枪法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因素包括微粒加速装置参数、微粒参数、生物参数及其它参数.实验表明,在合适的转化条件下,籼稻品种青风占12、穗优占的最高转化效率分别为439,915蓝点/皿  相似文献   
9.
籼稻原生质体高频分裂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宝林 《科学通报》1989,34(15):1177-1177
通过原生质体进行细胞融合,外源基因转化已成为定向改造作物种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利用原生质体进行遗传操作要求原生质体有较高的分裂频率并能再生成完整植株。但是由于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生质体技术在作物改良方面的应用。近年来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相继已有报道。本文报道了以KM8p作为基本培养基培养籼稻原生质体,获得了原生质体高频分裂及植株再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提高籼稻品种组织培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培矮64S和盐恢559的成熟胚和未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对2个籼稻品种的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因素,在诱导培养过程中,2个品种对最适2,4-二氯苯氧乙酸(2,4-D)浓度要求不一样,在适宜的2,4=-D浓度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外源激素,并不能提高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在继代过程中,交替借助不同浓度的2,4-D,能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提高愈伤的质量,对不易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品种(盐恢559),在继代过程中加入适量的脱落酸,可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增加胚性愈伤组织的数目,不同糖类试验结果表明:麦芽糖较蔗糖更适宜作为籼稻的碳源,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率问题,可将不同的糖类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