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10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21,(2):56-63
吟诵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诗文进行学习、创作和欣赏的艺术形式,琴歌是古代在诗文吟诵的基础上配以音乐进行演唱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闽南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唐宋中古音的语音元素,运用闽南方言来演唱琴歌,从咬字发音和歌曲韵味上更接近于琴歌所产生的时代。以古代琴歌《长相思》为例,通过对比《长相思》的闽南语吟诵谱和琴歌谱,找出二者的异同,继而参考闽南语吟诵的语音语调来演绎《长相思》这首琴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赠内诗,富有民主意识和平等思想,也不乏情韵兼备的佳作。透视这些作品,可以发现其进步的人生观、婚姻观以及融治恩爱的夫妻生活。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已被反复论述,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所提,实际上欧阳修踵迹宋初王禹偁的努力,继续积极效法白居易。生活方面,他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更倾向于白居易式的乐观旷达,这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形成不乏重要的示范作用。诗歌创作方面,欧诗呈现出的平易畅达风格与他兼学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讽谕精神、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经过欧阳修大刀阔斧的诗文革新融入了宋诗的骨髓中。  相似文献   
4.
"苏""白"二字连用,并作为一个特定称谓释义为苏轼、白居易,实自宋始。《鹤林玉露》等文献说明,苏轼追慕白居易在宋代已司空见惯,苏轼号"东坡"也不乏此种因素在内。"东坡"名闻天下是苏轼之功,然该称谓不仅是苏轼在黄州东坡的实际体验,更是其追慕先贤,调剂心性的外化。但歌咏"东坡"不自苏轼始,早在唐代,白居易就瞩目此词,"东坡"可称"苏白"之纽带。  相似文献   
5.
《议释教》斥佛,是白居易儒家门户之见的表现。明经家庭出身、科举考试的读书目的、进士试和吏部试及第的经历以及中唐复兴儒学运动是白居易斥佛观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斥佛也与白居易对佛教不甚了解、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对佛教的认识片面关系密切;自我定位和人生目标也关系到白居易对待佛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唐代中期,元白的判文盛行一时,他们的判文在内容和风格上极为相似。并被广大学子引为判文之圭臬,竞相仿作。究其原因,无非是时代的因素和元白判文的精妙所造就。文章从元白判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了元白判文盛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在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中最早被译为英文,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再被重译,版本多达十几种,是大多数唐诗英译集的必选篇目,被入选的次数已不可尽数。在译介的同时,英美汉学界也不乏一些与《长恨歌》主题、题材和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相关论述。本文拟就该诗在英美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9.
以“感伤”概括《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伤美的不能长终,感伤梦的不能永恒;长恨美好存在的毁灭,长恨破坏美的外在力量,从而抒发作者红颜薄命与历史无情的深沉慨叹。而这样一个主题的确立,更适合于这篇长叙事诗伸缩自如,异彩纷呈,变化灵活的歌行体艺术结构。其感伤的内容和对象的情感化、写意化处理形成了巨大的艺术潜势,召唤后世文人对它进行再吸收、再创造、这便是“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学派是中国的思想统治者,其思想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文艺思想也被尊为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本文以白居易的诗论纲领<与元九书>为主要例证,从两个方面--"以政教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和文质并重--对儒家文艺观作一个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