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印创世神话孕含着对光明的崇拜。印度神话作为玄学思辨的依托,蕴涵着古代印度人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其历史神话化的主体文化是崇尚神权;中国神话注重的是伦理至上的观念,认同的是“天人合一”,神话历史化的实质是崇尚王权。  相似文献   
2.
《列子》的《天瑞》、《黄帝》、《仲尼》等篇,认为人性无智无情,要求达性之人“美恶爱憎不滑其心”,提出“无乐无知”是“无所不乐无所不知”的“真乐知”,反对逐情循欲而求生避死,体现了前期玄学——道家思想的特色。然而在《杨朱》篇中,《列子》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人性不再是无情无欲的,而是有情有欲、有乐有苦、有爱有憎的,“从性而游”就是“欲无不尽,情无不达”的享乐主义,体现了后期玄学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延伸,“科玄”论战的主题由新旧文化的核心范畴良知与科学之争得以确定.玄学派试图通过划界方式,主动将“知”划归科学,以图保留良知之“良”(仁)性.这个策略一方面背离了仁知统一的儒家良知传统,使良知失去了“知”这个根基.另一方面,科学派趁势追击,以理智破除直觉、情感,以因果律破除自由意志,以科学之知破除良知之“良”(仁)性,从而使良知既失“知”性也失“良”(仁)性,良知彻底破产.如何在科学时代重建新良知,这无疑是科学与良知之争给中国哲学界留下的难题与重要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4.
约翰.邓恩是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在他非常著名的一首诗《跳蚤》中,诗人就将跳蚤和爱情两个相距甚远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来表达他及时行乐、灵肉合一以及圣俗合一的独特的爱情观,使我们对爱情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嵇康是魏晋著名音乐家,其乐论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魏晋时期的政乱、文化割刈和玄学对嵇康有重要影响,理解他的音乐思想,必须和这些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多恩无意创立玄学诗派,而其诗风被同时代诗人仿效,玄学诗派则颇为壮观;虽然其诗在十八、十九世纪被浪漫主义诗歌潮流淹没,但是二十世纪初又重见天日,成为英美现代主义潮流的先声。多恩才智机敏,诗风奇特,长于思辨,多用巧智。《别离词:节哀》是玄学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诗通过突兀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和新颖巧妙的奇喻表现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张海明同志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进行商榷.分别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表明笔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东晋画家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顾恺之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态度、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和绘画理念等方面,作了较为翔实、客观的概要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嵇康是第一位继承发展并改造道家哲学的哲学家。他将老庄超尘脱俗,返归自然的人生理想由精神境界变为人间实有境界。他既感于时代风潮又不随波逐流,既恬静寡欲又刚肠疾恶。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在人类文明史上,昭示出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10.
李云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0):83-85
选择就是意义,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在文学作品篇章表层形式后往往隐藏着作者的深刻用意。人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即人称代词、时态、篇章结构以及修辞手段等,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伏尔著名的情诗《致他羞涩的情人》进行鉴赏。这首诗以歌颂"及时行乐"为主题,整首诗逻辑严密,用词准确,比喻奇特。如果从语篇分析角度出发,即通过对篇章的一些表层形式的剖析,则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出诗人所要明确表达的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