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煤岩学方法研究大别山北麓杨山煤系高煤级煤中的显微裂隙,探讨了不同变形-变质类型煤的裂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大别山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形成了各种级别的构造裂隙,尤其是受到多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使得高煤级煤中显微裂隙的分布及演化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线衍射、压汞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手段,对巴喀地区八道湾组储层孔隙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储层的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影响储层孔隙演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以主要发育剩余粒间孔和溶蚀粒内孔2种孔隙类型为特征,且孔喉半径普遍较小,孔喉分布不均匀.不同沉积相带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存在差异,决定了储层孔隙类型的差异,从而导致储层物性的不同;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物的充填是造成储层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减少的主要原因,储层易溶物质的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则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成为流体运移良好的通道,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龙门山造山带是扬子板块的西延部分,主要受到3条断裂的控制,分别是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在扬子板块与松潘-阿坝地块的挤压下,龙门山于印支晚期开始褶皱隆升造山,在造山的过程中控制造山带的3条主要断层由正断层转换成为逆断层.综合前人的观点,通过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并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了龙门山的造山过程,并建立了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龙门山在造山初期主要是受到北西方向力的作用;晚三叠世末期主要受到由于东南方向太平洋板块的挤压而迫使扬子板块挤压的应力作用;燕山期龙门山造山带继承了印支期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继续上升;喜玛拉雅期推覆构造进一步发展,在推覆构造活动加剧的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被推到高处的不稳定岩体大量下滑,形成滑覆体和推覆体叠加的构造格局,最终演化为现今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浊积扇的沉积模式主要借鉴Walker扇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外部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变化、构造作用等对浊积扇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东营拗陷中西部的史115浊积扇为例,分析了构造作用、湖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古地貌等要素对浊积扇的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构造作用、湖平面变化控制了可容空间的产生,沉积物供给导致可容空间减少,从而控制了浊积扇的发育;浊积扇的展布也受到沉积时古地貌的重要影响,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控制了浊积扇的形成与展布。对构造运动频繁的陆相断陷盆地的浊积扇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运用铸体薄片镜下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及X-衍射分析等,对川西北九龙山-剑阁地区珍珠冲段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珍珠冲段储层孔隙类型以粒内孔、粒(砾)间孔、晶间(溶)孔、晶洞以及裂缝为主。九龙山地区211个样品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珍珠冲段孔隙度最大值5.69%,最小值0.08%,均值1.63%,渗透率最大值517.98×10-3μm2,均值14.49×10-3μm2;剑阁地区38个测井解释数据显示,珍珠冲段孔隙度最大值7.8%,最小值0.1%,均值3.63%。研究区为裂缝-孔隙型储层,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是降低储层渗透率的重要因素,溶蚀作用是对储层发育贡献最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7.
Tectonism would be driven by tidal beat on Europa, and there may be ice-volcano on the surface of active Europa. We assume that ice-volcano would spurt out due to tidal stress, and calculate the velocity and height of the spurt in scale. We also find out the approximate distribution of the active volcanoes on Europa.  相似文献   
8.
基于煤田地质资料、试井数据及相关实验成果,采用野外调查、井下观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沁水盆地郑庄区块3#煤储层渗透性特征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研究区煤储层渗透性的控制因素及其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3#煤储层渗透性整体较差,渗透率介于0.011~0.430 mD之间,平均为0.091 mD,属于低渗透性储层~较低渗透性储层,渗透性在靠近向斜核部及断层带附近区域较好。分析表明研究区煤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控于煤体结构、裂隙发育特征、构造应力及地层应力状态、煤层埋深等因素,煤级、矿物充填作用等其他因素对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上述因素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煤储层渗透率,提高煤层气抽采效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平矿3号煤层,分析区域构造、顶底板岩性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根据矿井实际生产中获取的数据,得出长平矿瓦斯富集区的主控因素是煤层埋藏深度、断裂构造和褶曲构造。  相似文献   
10.
从煤层发育程度、煤相、煤显微组成、煤级、煤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围岩圈闭、地层压力以及水地质条件等方面对西北地区侏罗系及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详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北侏罗系及石炭-二叠系在上述条件具备时能够形成煤层气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