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MX639是一种单片全双工增量调制解调器(CVSD)芯片,它将输入,输出滤波器,编、解码器,时钟发生器和逻辑控制电路集成在一起。该芯片用线性双极性与集成注入逻辑兼容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制成,采用双积分增量调制技术,具有四种可编程工作模式,两种可选择压扩算法,从而使电路设计大为简化,电路的工作可靠性,稳定性显著提高,成本大为降低。可在用户线电路,手机,多路传输系统及保密电路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数据的组合式增量调制压缩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国良  孙珅  高振东 《应用科技》2003,30(9):25-27,31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的波形曲线是一种单值连续时间函数.针对心电波形变化的特点,在分析增量调制压缩方法和自适应增量调制压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心电图数据组合式增量调制压缩方法.这种压缩方法的压缩效率为1.8左右,实现了心电数据无损性和传输快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通信方式——二维自适应增量调制(2-D ADM).通过研究、设计,井具体计算均衡的颗粒噪声功率,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一种按我国“电视文字广播试验规范(WG—84)”研制的接收机的构成、多工信号处理方法及主要程序流程。其特点是部分硬件软件化,从而简化了电路结构;信号处理用微机芯片进行,而且程序编制比较合理。此外,为适应我国拟将文字广播用于电视教育等领域的需要,提出并实现了兼容地传送三路多工数字伴音信号的方案,其处理与文字信号统一进行。鉴定和转产结果表明,该接收机性能良好,可投产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5提出了在架线电机车载波通信系统中,用数字通信取代模拟通信方式。设计出二次调制系统;采用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CVSD)实现模拟语音信号与数字编码的转换,采用二进制相对相移键控(2DPSK)作为数字调制方式。文中给出了该通信系统中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原则和部分具体设计电路。通过整体系统电路的试验调试,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一种双环自适应增量调制(TLADM)系统。它由一个内环和一个外环组成。内环是线性增量调制(LDM);外环是数字压扩增量调制(DCDM),具有量化阶自适应的功能。这种TLADM是专为移动通信研制的,具有数码率低、电路简单、单一电源、功耗低等特点。对所研制的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在数码率为9.6KbPS时,对于400HZ正弦信号,最大的信号量化噪声比(SNR)_m是18.5dB,SNR>16dB的动态范围>25dB,800HZ正弦信号时的(SNR)_m是17.8dB,SNR>15dB的动态范围>20dB,平均单词可懂度为90%。数码率为8KbPS,400HZ正弦信号时的(SNR)_m为17.7dB,SNR>16dB的动态范围大于22dB,话音可懂。文中进行了理论分析,介绍了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7.
阐明了增量调制丁类放大器的编码信号及其逻辑关系,最后指出了利用关闭律可以同时抑制间隙零码和间隙躁声,从而提高了cDA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ZigBee网络中日益迫切的语音通信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斜率自适应增量调制算法的网络语音通信方案.在码率较低的情况下,获得了较好的网络语音通信效果.而且不至于明显增加网络节点的复杂程度和软硬件开销,不会显著影响网络通信性能.证明了在ZigBee网络中进行语音通信的可行性及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直接使用微机上的扬声器而不需任何D/A转换器的汉语语音合成系统。该系统采用波形编辑合成方式,在普通的微机上无需添加或改动任何硬件即可合成出可懂度和清晰度都较好的汉语语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6kbit/s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CVSD)与64kbit/s A律PCM编码相互转换的算法和实现。在基于浮点DSP(TMS320VC33)及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芯片XC3S400硬件平台上,实现了A律压缩与扩展、CVSD编解码算法、2倍因子抽取和内插滤波,成功解决了PCM与CVSD码制的相互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