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94篇
教育与普及   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28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代试律诗诗题对有关祥瑞及灵异之类典故的大量选用,不但体现了唐代统治者借祥瑞文化维护自身统治的治国策略,也表明了尚奇之风在唐代的盛行。  相似文献   
2.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诗,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诗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3.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花卉,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在唐来时期,更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诗人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牡丹诗。这些诗或直接咏叹牡丹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借咏牡丹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是近代军旅诗的代表作,其诗批评了当时诗坛的靡靡之风,赞扬了陆游诗中描述从军之乐的豪情壮乐,同时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但终不沉默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的诗词创作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他的词沉郁、以抒发情志为主,取代了传统的诗的功能,而他的诗则学理学诗,平易、以吟咏性理为务。这是其个性的体现,也关乎词体的成熟、时代的风气和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安庆人的口音柔和,甜美,但发声位置太靠前,而且许多字的音调都说了向下的滑音,因而发声位置不高,这种现象几乎函括了汉语发声的所有十三个“辙口”,严重影响了歌唱的发声,但安庆口音中又有些字能帮助学生找到歌唱的高位置。  相似文献   
7.
中亚东干人的语言“是百年前地道的陕甘方言”;有些语音及口音与今天陕西关中一带甚至宁夏回民的口音一模一样。在翻译东干语 (或研究东干文化 )时要注意遵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传承下来的思维规则 ;要把语音和语义结合起来。正确的翻译 (或研究 )对促进民族、地区间文化交流及扩大对外开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今年“六一”前夕,四川省少工委、省消防总队将2006年6月2日定为全省少年儿童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统一行动日,以“普及消防知识、提高自护能力、保障生命安全”为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强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分析和阐释"语言变体"的概念,本文试图展示"语言变体"给学界带来的更宽阔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