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判断行政诉讼中有无原告资格的重要标准。对此,原则上应当以行政主体确定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即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表示于外部的所欲何人承受该具体行政行为法律后果的意思——为标准。同时,为保证在某些个案中的公平正义,法律应设置必要的例外规定,使特定情形中的受影响人得到救济。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行政理论与实务界的焦点问题,由于传统理论和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本身的缺陷,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重大症结,根据我国行政法制度设计,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是一个关乎公民权利能否获得行政救济的前提性问题,对其界定关系到行政诉讼之目的、行政诉讼之价值取向。在我国原告资格的核心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对其界定是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的核心。本文拟从日本对"法律上的利益"、台湾对"权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的界定进行分析,试图更好地解释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称"法律上利害关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一个相对的满意度 会计信息内涵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他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了投资决策参考,总量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董晓敏 《科技信息》2009,(8):343-343,345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公共利益方面的法律体制漏洞越来越明显,致使侵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弱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社会各界要求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司法实务界也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对构建何种形式的公益诉讼制度却见解不一。本文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在中国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立法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反倾销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敏 《科技咨询导报》2007,(21):146-146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日趋完善,现行《反倾销条例》规定了“公共利益”条款,体现了我国反倾销更趋理性。考察我国的反倾销法体系,在对公共利益保护的问题上具有积极的方面也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公共利益保护机制不健全,对工业用户和消费者的法律地位未予以肯定,司法救济权存在立法矛盾,这些方面都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由于破产管理人的责任而造成对利害关系人的民事责任,其性质是一种特殊侵权,对其追究责任时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只要证明管理人的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行为和危害之间存在外部联系,就可要求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7.
现行《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的保护不相协调,利益损害的隐蔽性、利益维护的不确定性使利害关系人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行政许可利害关系人权益的保障统一于合理行政,并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相一致。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许可的方式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完善主动参与机制是维护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当务之急。重大利益具体化、确立许可申请人的告知义务、确立告知奖励制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和类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是保障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诉讼法上原告资格的确定标准是法律上的利益关系,但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没有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导致这一标准过于模糊而不具操作性,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时无法通过诉讼途径得以救济。本文拟通过细化确定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两大要素;权益与因果关系,以期该现实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秩序之维持,有赖于行政机关之积极执法,但由于行政机关资源有限,而举报制度又可补充行政机关执法能力之不足,遏止危害之发生或扩大,对公共安全及秩序之维护能发挥极大作用,故国家针对行政法领域内的举报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从而对其予以规范。行政机关对举报的答复符合行政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理应视为一种行政法律行为而被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同时,因为举报答复行为与举报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故应推断举报人针对举报答复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时应当具有原告资格,但鉴于司法实务中涉及此类行政行为的诉讼案件存在较多"滥诉"现象,故人民法院普遍将此类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因此亟须在司法裁判领域重新为此类行为规整裁判思路并积极探寻"行政滥诉"的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论述了农作物的根、叶表面及其周围的微生物与农作物之间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