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虑了线性回归模型中,在Fisherian和Mahalanobis损失函数下,几乎无偏刘估计对于最小二乘估计的不可容许性;结论表明:几乎无偏刘估计在Mahalanobis损失函数下是不可容的;最后进行了数值模拟来表明结果.  相似文献   
2.
刘天华为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改进国乐”事业,以民族器乐二胡为突破点。通过创作、演奏、教学、乐器改造以及理论研究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为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及专业音乐教育和近代音乐化发展中赢得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奠定了二胡的发展基础和方向。也奠定了自己作为中国二胡学派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4.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人格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其复合性与多义性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刘姥姥自然纯真,知恩图报的人格价值是对男权话语背景下传统人格的分庭抗礼,是对儒家思想,世俗人格价值的解构与反讽。刘姥姥真实纯朴的人格彰显的是作者对“童心说”、“真情说”的体认与肯定。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刘家山野生樱花资源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汉市刘家山野生樱花种类、分布及观赏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刘家山有野生樱花5种,分别为迎春樱(Cerasus discoidea)、华中樱(Cerasus conradinae)、短萼樱(Cerasus pilosiuscula)、山樱(Cerasus dieisiana)、崖樱(Cerasus scopulorum);野生樱花主要分布在海拔570~720 m土层瘠薄的山坡、沟谷和悬崖地段,面积约200 ha2,数量10万余株,资源储备较丰富;刘家山野生樱花观赏性状丰富,花期从3月上中旬持续至4月上旬,5月份可观果,9月底至10月份可观秋色叶。建议加强刘家山野生樱花资源的保护,促进其自然更新;对观赏价值高的野生樱花种类开展引种、驯化、育种和快速繁育研究,推广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7.
围绕刘半农在民国初年(约为1913-1917年)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可以看出其对通俗文学理论的理解及不同于鸳鸯蝴蝶派的创作特点.刘半农着力从启发民智、提升小说艺术品格等方面展开了他的通俗小说创作及相关的理论探讨,他对文学形式的兴趣及其对通俗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的自觉,为他其后转向民间文学寻求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汉元成二帝在位时期,正是西汉国势日衰的转折期,这与当时土地兼并高潮再起,阶级矛盾尖锐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元帝刘Shi表面上“柔仁好儒”,实际上纵容宦官迫害贤臣,政治黑暗腐败;由于成帝刘鳌“湛于酒色”,宠任外戚乱政,才使西汉走向衰亡。但在元成二帝时期、对外关系,综合经营的田庄经济得到发展,说明事物是复杂的,在衰败中也有平稳和发展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五四"诗人刘大白的作品表现出了浓郁的古典情韵,他对旧体诗词既有否定又有明显的继承:形式上借鉴古代歌谣和旧体诗词,推陈出新;诗中多采用传统意象,情调婉约,在现代新诗中别具一种悠然的情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四狂盛大飙突进的时代特点和诗情的细腻、委婉、含蓄而又畅达以及抒情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论述了《邮吻》不仅是刘大白白话情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早期白话情诗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