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9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考虑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率模型和利用率模型的分析,给出了在有效开发率及有效利用率制约条件下的一种新模型.同时,利用极大值原理对综合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最优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建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愈发突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使再生资源重新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支持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4.
服务外包是近年来业界新闻内经常提及的名词,当中国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所依赖的不可再生资源、人口红利不可持续时,当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产业成为当前经济转型的重点,服务外包开始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我国作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后起之秀,根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前10个月出口47.5亿美元,同比增长45.5%,  相似文献   
5.
声音     
《华东科技》2009,(2):9-9
“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数十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现和尖锐,按照传统的大量耗费不可再生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沿袭少数国家以攫取世界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强烈呼唤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6.
消耗公共资源的谋利行为博弈的过度行为均衡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了弱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模型和谋利行为对资源的消耗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在谋利行为下的弱再生公共资源的均衡曲线与均衡模型.利用此模型分析了个人非理性、个人理性的不同均衡点,研究了这些均衡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造纸产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著特点,其产业关联度强,市场容量大,是拉动林业、农业、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重要力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造纸产业以木材、竹、芦苇等原生植物纤维和废纸等再生纤维为原料,可部分替代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产业。 2007年,国家发改委以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和良好发展环境,解决造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和指导造纸产业发展的文件——《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和制度保障,是它们较早地制定并不断完善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湖南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湖南的实际,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财税、融资、科技、价格、管理、试点示范、园区建设、统计监测等政策和行业规范,促进湖南再生资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不清的辉煌文化遗产被岁月的风沙所掩埋,已经有无数伟大的创造被时光的洪涛所淹没,消失的文化与文明不能再生,我们只能面对着远古遗址黯然神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23日,由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部、工信部主办,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今创博凡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全国稀贵金属及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