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的主要内容分析,认为《代数学》中的语言系统采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语言模式,逻辑推理也是来自于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之中。并且,从科学史角度来看,《代数学》首次引进了西方符号代数学的内容体系,是在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影响下进行的一次西方半符号化的代数学传播,使我国传统代数学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后来中国传统代数学的完全西化作了重要铺垫。  相似文献   
2.
本文钩沉19世纪的英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条目首译到英语世界。二人的中文版本之择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筛选和进行了一定的学术考究。受主观宗教身份和学识以及客观时代所影响,英译文的通俗性明显,体现在专业术语的科学性再现不够精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存在舛误。而作为英美早期汉学史上举重轻重的人物,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对于中西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拓性功绩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3.
<六合丛谈>(1857年1月至1858年6月)由伟烈亚力编辑,上海墨海书馆出版,是一个兼具知识性和新闻性的刊物.它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它传播了近代科学的观念,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知识;其中<西国天学源流>一书,是针对清代流行的"西学中源"说而翻译的,对于近代天文学在清末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六合丛谈>反映了以墨海书馆为中心的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利用科学知识辅助传教的努力,其中传布的近代科学观念是晚清自强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5.
秦九韶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被西方学者所理解,并不是一件顺利的事。1852年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在《北华捷报》上撰文,介绍孙子“物不知数”题的解法,但未能具体介绍求乘率的求一术;德国学者毕尔那茨基在译伟烈亚力的论文以及法国数学特凯在转译毕氏的德译文时都了该解法。德国数学家马蒂生在有毕氏译文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毕氏的错误,并证明了中国解法与高斯解法的一致性,还对模不两两互素的情形作了解释,从而为“中  相似文献   
6.
在查阅西方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中国定理”的来源,指出它是李善兰发明,由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首次披露的。分析了李善兰得出“中国定理”的思路,并详细记述了由“中国定理”引发的讨论。最后指出中国数学史论著中有关论述之错误。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著名汉学家、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的"中国数学科学札记"是最早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数学的珍贵文献.文中,伟烈亚力概述了中国数学文献,介绍了位值制、勾股术、大衍术、天元术、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四元术等中国古代重要数学成就,并通过中西之间的比较,对这些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文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译名“化学”的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一词不见于清末以前的典籍,乃19世纪50年代在上海创制的新词。1855年春,王韬从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口中得知“化学”并记录于自己的日记中,1857年墨海书馆出版《六合丛谈》,伟烈亚力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诸学,“化学”首当其中,这是“化学”首次用于正式出版物,有理由相信伟氏的“W为源于王韬。”化学“通过《六合丛谈》为中国士子所知,并传入日本,取代了译自荷兰语的舍密”成为汉字使用国家共同的译词。  相似文献   
9.
伟烈亚力在他与李善兰合译的<几何原本>、<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的序言里对几何学、代数学和微积分学的历史分别作了简介,它们是国外数学史知识在中国的最早介绍.文章参照今天的西方数学史有关著述,对其作了解释,并探讨其西方学术背景以及在晚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六合丛谈>中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经典力学和化学传播的来源与内容作分析讨论,为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方法 原始期刊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 最早传入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和许茨(George Scheutz,1785-1873)计算技术等数学知识;传入的物理学内容主要涉及杠杆、轮轴、滑车、劈、斜面、螺旋、万有引力等;传入的化学涉及化学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贵金属提取、化学元素、化合、化学热、化学力等.结论 <六合丛谈>传入的力学知识不同于明天启六年(1626)王征(1571-1644)传入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时代的机械力学,而是牛顿之后的经典力学.化学传播则首次为中文"化学"一词准确定义,并归入自然科学序列,比之前王韬(1828-1897)仅在日记(1855)中提及"化学"一词和之前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的<博物新编>(1855)仅提及相关知识是一大进步,从而一扫"炼学"、"质学"、"舍密学"等含混命名,在汉字文化圈发生深远影响,并使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