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张鹏 《洛阳大学学报》2007,22(1):98-100
从"泥泥狗"造型、色彩和纹饰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活化石"、"真图腾"的"泥泥狗",认为其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美,而且还是远古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  相似文献   
2.
华夏农耕文化探源--兼论以粮为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夏农耕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的林缘地带,由此向外扩展。伏教氏是脱胎于游猎采集而进入家畜饲养业的农业始祖。由满足畜牧业种草进而作物栽培的神农氏时代相继发生。农耕必然与定居相伴,以鸟巢为滥筋的木架民居结构于是出现,有巢氏与神农氏的时代同步。从此揭开了华夏民族以耕战为特色的农耕文化长卷。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代代相传,直到晚近的“以粮为纲”,以谷物生产为主的农业系统和农耕文化盘踞中国数千年,对土地资源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工商业在春秋战国末年曾经有过生机勃勃的萌芽时期,文化科技也随之繁荣,史称“百家争鸣”黄金时代。但商业发展威胁了封建贵族,重士农,轻工商的思想逐步占据上风,到了初汉,从思想到社会,形成颇为完整的尊孔押商体系,从此中国科技也失去了生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3.
华胥氏族公社兴起于新石器时代初(1万年前),为上承神话人物盘古氏、人皇、天皇、地皇的众多母系氏族公社之一,世代袭号称华胥氏.传至8 050年前时,居住在华胥渚(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的氏族内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她长大成人后因能为族人谋福利,被推举为公社首领,后发展为部落.华胥生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去世后葬于华胥渚,战国后人民修陵建庙予以祭祀.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3,(8):63-63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的原意是:古时伏羲氏称王于天下,仰首以观察星云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地貌,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所生的植物。近取象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开始创制八卦,藉以会通神明之德性,以类比万物的情状。这段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很多人都熟知其中的故事。但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段话,却蕴藏着一个伟大的人物——伏羲;一件伟大的事情——中华文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13,(9):75-75
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段话的原意是:伏羲氏结绳而制作罗网,用来猎兽捕鱼,这大概取象于《离》卦。从本节开始,《系辞》讲述了以卦取象的种种内容,以概括我们祖先早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此解释人类早期文明的种种现象。第一个举出的就是《离》卦。离卦,为火、为明,有光明、文明之意。猎兽捕鱼,是人类早期渔猎时代主要的劳动内容,用结绳制作罗网,在当时可谓是一个重大发明,它标志着人类生产工具的一次跃升。离卦与此有何关系呢?据易学家的解释,离卦,代表光明的同时,取象为目,渔网的网眼也称为目。所谓纲举目张,意思是把网的主绳一拉,网眼就张开了。所以有单卦离为目,重卦离为网的说法,而  相似文献   
6.
小易 《科技智囊》2013,(10):73-73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段话的原意是:包牺氏死后(数百年),神农氏兴起,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造许多耕作器具,教导人民,使天下增加粮食,是大概取象于《益卦》。"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标志着一个新的生产力文明阶段的到来。中国远古时代,约6500年前伏羲氏代表的是渔猎初期,伏羲氏,即包牺氏,带羊  相似文献   
7.
《周易》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伏羲氏的人生智慧。而对于《周易》与伏羲氏的人生智慧,神农氏、黄帝、尧、舜、周文王、周公、孔子、朱熹等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在倡导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今天,《周易》与伏羲氏的人生智慧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活与工作都以“平安”环境为前提。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平安”都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保障。由于“平安”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先民非常重视“平安”理论建设。仔细研读《周易》,不仅可以发现先民们对“平安”生活的渴求,而且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建设“平安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