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维.苏.奈保尔成功的一生和主要作品的解读,揭示其尴尬的生存处境所形成的独特批判锋芒和对后殖民地人民深厚的关怀,以及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展示了他不同凡响的艺术风采与魅力。  相似文献   
2.
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关于《淮南万毕术》“夏造冰”问题的讨论颇具戏剧性.1983年洪震襄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十年之后李志超、赵虹君的相关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2004年厚宇德研究了李、赵肯定说实验方案,得到出乎意料的相反结论.本文根据原文提出一个新的技术思路,按此思路,则有可能实现“夏造冰”.实际操作中能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还有待于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北半球夏季,南海地区是全球大气热状况变化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而南海夏季风则是该地区最为活跃的天气事件,它的演变必将导致其它地区大气环流的响应.通过相关计算、合成分析等手段,揭示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相关联的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存在.该波列状的遥相关型与东亚地区相连,经北太平洋延伸至北美西岸.最高的相关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域,因而它可能对我国旱涝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3年7-8月应用样线铗日法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夏季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220只,根据生境状况、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将其归为4个群落,并根据各群落的优势种进行了命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Simpson的优势度指数和Whittaker相似性指数,分析了该保护区夏季不同海拔高度啮齿动物群落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大的都是位于中海拔(1800-2500m)受到中度干扰的次生灌丛、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通过对群落相似性指数的计测可以看出生境类型与物种分布具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个耦合了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SiB-GCM),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对东、南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冬季积雪增加将使随后的夏季东、南亚季风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季风区降水减少,索马里急流、印度季风槽和印度西南气流减弱。另外,还提出欧亚大陆雪盖与整个高原雪盖和高原东部雪盖对东、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敏感性问题。与欧亚大陆雪盖相比,高原雪盖是影响东、南亚季风的更敏感区,冬季高原以外雪盖增加,有可能使亚洲季风增强;当高原东部雪盖增加时,高原以东地区及印支半岛降水减少,印度东部、南部和孟加拉湾西北部降水反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鸟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报道福建省鸟类546种和亚种,分隶于21目66科,并分析了这些鸟类所属的动物区系,它们当中繁殖鸟221种(夏候鸟52处,留鸟169种),其中东洋界种类为206种,古北界种类为12种,说明东洋界的繁殖鸟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7.
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变化对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51~2001年1~5月500hPa高度场资料,研究了前期大气环流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通过分析前期各雨带类型对应的距平合成场和格点样本平均值显著性检验图,以及各雨带类型相应的前期大气环流特征.指出1~2月500hPa层次上,大气环流明显的表现为大尺度分布特征,而3~5月的大尺度分布特征不明显.这表明冬季(1~2月)各雨带类型的显著性关键区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影响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提出了一些预报线索,可供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趋势的长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8.
Field measurements of air-sea CO2 exchange in three coral reef area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e. the Yongshu Reef atoll of the Nansha Islands,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Yongxing Island of Xisha Islands, north-central SCS; and Luhuitou Fringing Reef in Sanya of Hainan Island, northern SCS) during the summers of 2008 and 2009 revealed that both air and surface seawater partial pressures of CO2 (pCO2) showed regular diurnal cycles. Minimum values occurred in the evening and maximum values in the morning. Air pCO2 in each of the three study areas showed small diurnal variations, while large diurnal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in seawater pCO2. The diurnal variation amplitude of seawater pCO2 was ~70 μmol mol–1 at the Yongshu Reef lagoon, 420–619 μmol mol–1 on the Yongxing Island reef flat, and 264–579 μmol mol–1 on the reef flat of the Luhuitou Fringing Reef, and 324–492 μmol mol–1 in an adjacent area just outside of this fringing reef. With respect to spatial relations,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in air-sea CO2 flux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 (e.g. ~0.4 mmol CO2 m–2 d–1 at Yongshu Reef, ~4.7 mmol CO2 m–2 d–1 at Yongxing Island, and ~9.8 mmol CO2 m–2 d–1 at Luhuitou Fringing Reef). However, these positive values suggest that coral reef ecosystems of the SCS may be a net source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Addition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diurn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seawater pCO2 in the shallow water reef flat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biological metabolic processes, while those of deeper water lagoons and outer reef areas are regulated by both b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hydrodynamic factors. Unlike the open ocean, inorganic metabolis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fluencing seawater pCO2 variations in coral reef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9.
针对居住建筑节能现状,对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引入以适宜技术和地域主义为特征的被动式手段,并集成城市、住区、住宅等各个空间层次的相应规划与设计手法,使之在具有普适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系统优势.最后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集成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定建立的后仇池国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北魏和刘宋两大势力的夹缝中。为了生存发展,后仇池国分别对这两大势力奉表称臣,过着朝秦暮楚的生活,其目的就是想东食西宿、左右逢源,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北魏和刘宋为了相互钳制对方,也尽力拉拢后仇池国,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双方甚至为争夺仇池而大动干戈,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灾荒所逼,后仇池国两次对刘宋发动战争,结果招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