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国外先进的粮食储藏技术,并就国外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苏南科技开发》2005,(1):38-38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第30届大会上发表的“2000-2015年全球农业战略框架”,对世界粮食安全前景和今后农业发展的环境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综合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今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12种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国内新常态时期粮食安全保障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探析了地方粮食储备机制对国内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要坚持国家宏观政策与地方微观治理相结合,充分考虑粮食供给长期安全与短期平衡因素,保障粮食产量,同时应重视品质,加强地方粮食储备机制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完善储备机制建设、建立地方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外部监管与节粮减损工作,构建地方粮食储备产业链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推进,"谁来种田"的困惑已经难以绕开,由此引发的国家粮食安全隐忧、农业比较效益低以及务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也愈加凸显。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提高种植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谨慎处理粮食安全视角下的"谁来种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1,(22):25-27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但是我国有1/3以上的棉花需要进口,为了保证棉花供应主体上依靠自给,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利用干旱一半干旱地区、盐碱地等耕地资源,在不适于粮食种植的地区扩大棉花生产。由此,获得棉花优良基因,培育耐旱、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比较效益低下,河南省的农业生产优势未能转化为居民收入或人均GDP优势。“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提高农业效率。  相似文献   
7.
<正>"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农田是人类获得粮食最必需的生产要素,一定的农田保有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粮食供给安全最重要的保障。一、中国的粮食安全现状1.我国粮食受世界粮食安全的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指出:"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  相似文献   
8.
正特派员的存在直接激活了农业资源,用市场的方式解决了农业问题。2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表示,要想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无一不需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创新。张来武说,今后会重点推进五项工作。包括改造农民生产条件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渤海粮仓和旱作农业科技工程,现代种业体制改革,国家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计划中的大量公共工程一旦开工,势必会给原本就严峻的用地形势带来进一步的恶化。本文拟通过对当下应对金融危机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有利于耕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和生产调研,以及作者长期的稻田生态系统研究积累,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行全面估算和评述。分析发现,在合理的稻作技术体系下,环太湖稻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缓解气候变化、提高大气质量及保持水土资源,而且水稻生产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稳定环太湖水稻生产,不仅有利于环境健康,同时对促进城乡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也至关重要。应该扭转公众对环太湖水稻生产的偏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建立农户激励机制,以进一步增强稻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健康及经济持续增长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