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5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的歌》是当代美国著名畅销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作品。它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了少女罗妮在18岁的夏天在父亲的家乡的各种经历,反映出她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路径通常是他们经历成长的困惑,遭遇考验,陷入困境,然后顿悟获得认知。这种结构模式极大程度地展现出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最后的歌》对罗妮的成长叙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考验到顿悟,在经历考验时,她遇到诱惑,感受了迷惘,顿悟后失去天真并认识了人生和自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四巧板T puzzle问题为实验材料,采用2(认知方式:场独立型、场依存型)×2(类比启发类型:具体启发、原型启发)被试间设计,探讨不同类比启发类型对顿悟问题解决的抑制解除机制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类比启发信息的利用效果。结果发现:场独立者在原型启发条件下的顿悟时间显著短于具体启发条件,而场依存者在此两种条件下的顿悟时间无显著差异;场独立者的顿悟后解决时间显著短于场依存者;原型启发组的顿悟问题总解决时间显著短于具体启发组。  相似文献   
3.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它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和冒险故事,更着重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过程。其内容往往涉及到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顿悟、成长的仪式等方面。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作品成长的特色。本篇论文试图探讨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所运用的成长主题的理论策略,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时间观念因素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观念影响顿悟问题的解决,体现在长远未来时间观念促进了加工转移现象的产生,形成了抽象的心理表征,因而促进了对顿悟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生活在美国俄亥俄州温士堡小城上的"畸人"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中的<母亲>这则故事的个案研究来探讨作家是如何通过捕捉"畸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瞬间"来揭示他们的追求、失败、痛苦以及内心深处的奥秘的.  相似文献   
6.
肖瑶 《科技信息》2008,(17):195-195
解释顿悟问题解决机制的理论主要有两种取向:探讨顿悟问题困难的原因取向与探讨顿悟为什么会获得的取向,这两种取向以进程监控理论和表征转变理论代表。进程监控理论主要解释了顿悟问题为什么困难,而表征转换理论主要解释了顿悟是如何获得的。基于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产生了顿悟问题的原型激活和关键启发信息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7.
"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教学必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并把它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本文在基层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情境概念发展,模拟逻辑发展,比喻思维发展,顿悟质变发展"等几个发展类型讨论了如何构建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数学直觉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如何通过直觉顿悟出解题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探讨.但是,数学的直觉力并不是天生的,顿悟也不是无中生有.他既需要个体拥有系统的数学知识和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指导学生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正如喻平教授所认为,数学认知中的顿悟,主要包括选择性编码和选择性组合两种心理(思维)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英国文坛的杰出小说家,以其优美的文笔,细致的笔触和对现代主义写作技巧的创新及熟练运用而声名远播.意识流写作手法就是她娴熟运用的多种写作技巧之一,这给她的作品带来了新意也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前后"和"顿渐"是早期南禅思考修行和解脱时常用的哲学语言,这些语言中蕴含着对于时间的思考。早期南禅认为时间表现于个人和众生的"心"中,是一种对于"念"的错觉。时间有着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即以时空交错显示"顿悟"时融汇中西古今的思维跳动。早期南禅对时间的思考是一种对时间的承认,同时亦是一种对时间的解构,以弱化物理时间前后、长短、快慢的属性和以心理无念的超越性来解构时间,从而达到对时间的领悟和自身的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