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在南京发现的蓝色裸甲藻,测定了它的藻胆色素。证明蓝色藻胆蛋白不是山“胞内蓝藻”(Cyanellen)所提供。电子显微镜的扫描表明细胞表面有众多的突起,不是光滑的;横沟内的鞭毛不是“带状”而是由细纤维丝膜状物拉着的螺旋形。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该藻有两个类型的细胞核,即“甲藻核结构”(Dinocaryotic structure)和“真核结构”,(Eucaryotic Structure),真核与叶绿体有一个共同的膜的包被,有一个与原生动物相近似的伸缩泡系统。叶绿体是分枝状,在细胞的边缘位,但也有其它形态。有淀粉颗粒而无“造粉核”或称”“蛋白核”(Pyrenoid),多数位于叶绿体外或之间,类囊体与一般甲藻不同,不是三个排成一条“带”而是两个排列成“带”。有发达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鞭毛不论纵沟内的或横沟内的,其横切面,均为9+2的形式,其纵切面是由纤维丝成束的结构。蓝色色素提取物,可见光最大吸收峰为456nm,与隐藻藻胆色素十分相似。从细胞亚微结构及其色素性质,作者认为它是藻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类型的甲藻共生体。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扩增技术对分类上有争议的中国东海赤潮原因种(被称为东海原甲藻.本简称:东海株系)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核糖体DNA大亚基片断(LSU rDNA)的扩增和测序.并与一同扩增的来自美国CCMP的被称为具齿原甲藻(本简称:CCMP株系)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710bp的LSUrDNA同源序列中仅存在7个碱基的差异.遗传相似度高达99.01%.遗传差异为0.99%.进一步与Genebank其他3种原甲藻即P.mezicanum、P.mieans和P.minimum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他3种原甲藻两两问的种间遗传相似度在91.1%~95.5%之间.而P.micans和P.minimum种内不同株系的遗传相似度为99.4%~99.9%.均为99%以上.综合这些数据说明东海株系与CCMP株系之间的0.99%的遗传差异应视为种内差异.原甲藻的东海株系与CCMP株系当属异名同种.因此本试验结果从分子水平支持了被称为东海原甲藻的原甲藻与被称为具齿原甲藻(P.deantatum)的原甲藻同为一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溶油对骨条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金藻、甲藻、杜氏盐藻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杜氏盐藻、三角褐指藻、甲藻等在含油海水中9天左右达到最高含量,且在17天左右仍维持最高含量,表明这些藻的耐油性较好。这些耐油藻使海水中石油含量下降3-6倍,表明它们对海水中溶油有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洋浮游植物休眠期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眠期是甲藻和硅藻抵御外界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的生理反应机制,也是许多赤潮藻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生活阶段.从生态分布、生态作用尤其是在赤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等角度简述了海洋浮游甲藻和硅藻休眠期的生态学的研究情况,并对二者的生态学特征进行比较.甲藻孢囊和硅藻休止细胞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丰度有明显差别,前者较后者具有更明显的季节性萌发能力.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二者萌发的重要生态因子,温度是甲藻孢囊萌发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光照是硅藻休止细胞萌发的触发因子.二者在种源策略和生态特征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群落演替模式和引发藻华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东北二龙湾玛珥湖的沉积物(0~700 cm)进行研究, 发现该湖既含有生物年纹层(0~632 cm)又含有碎屑年纹层(632~700 cm), 其中生物年纹层又可按照藻类种类及含量的多少划分为以甲藻为主的生物年纹层(0~63 cm)和甲藻与硅藻混合的生物年纹层(214 ~632 cm). 对这3种年纹层的详细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 讨论了沉积序列中年纹层类型变化的原因, 并建立了13 ka BP以来高分辨率的纹层年代学标尺. 这为今后继续年纹层计数、误差评价及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北京稻香湖园林水系的浮游植物与水质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对以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北京稻香湖园林水系进行生态修复试验.该水系正常运行,按比例投加生态修复剂和滤食性鱼类,促进再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其通过食物链的转化.试验区浮游植物群落由蓝藻、绿藻、硅藻、隐藻、裸藻和甲藻构成,平均密度为2959.95×104cells/L,其中蓝藻所占56.8%.透明度平均37.4cm,对TN、TP、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1.33%、94.07%、CODcr 81.96%.水质明显改善,夏秋季未发生蓝藻水华.  相似文献   
7.
高度保守的核糖体18SrDNA序列可用于经济快捷且精确地鉴定浮游植物的种类。2018年夏季,广西北部湾近海的对虾养殖区内发生了原甲藻引起的藻华,藻华的优势种密度为5.5×105 cells·L~(-1),本文采用形态学观察法结合序列分析鉴定的方法来鉴定该藻的种类。结果表明,在形态上,这株分离培养获得的原甲藻(编号BBGA-9003),其大部分细胞类似心形或卵形,少部分细胞近似三角形,鞭毛2条,细胞长和宽分别为(16.55±1.42)μm和(13.84±1.86)μm。该原甲藻经18SrDNA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原甲藻序列和GenBank中56株不同种原甲藻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在系统进化树上与不同来源的微小原甲藻聚在一大分支上,且与各微小原甲藻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与其他种间的遗传距离。因此,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鉴定该株原甲藻属于微小原甲藻,此种藻华的发生意味着北部湾养殖区有害藻华种类多样性的增加。本研究为18SrDNA序列测定用于海洋浮游植物种类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广西北部湾养殖区有害藻华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氮和磷浓度下,东海原甲藻(Prorocen trum dongha ineseLu)对微量Cd(Ⅱ)的吸收及其在细胞亚结构和大分子物质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硝酸盐的添加促进了藻细胞对Cd(Ⅱ)的吸收,而磷酸盐的添加在低浓度Cd(Ⅱ)时对藻细胞吸收Cd(Ⅱ)没有影响,但在高浓度Cd(Ⅱ)时则抑制藻细胞对Cd(Ⅱ)的吸收;尿素为氮源时,细胞中Cd(Ⅱ)的含量较硝酸盐为氮源时高.细胞内的Cd(Ⅱ)主要分布在可溶性物质中.硝酸盐的添加主要影响Cd(Ⅱ)在细胞亚结构中的分布,细胞壁中Cd(Ⅱ)的含量随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细胞器中的含量却随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培养液中磷浓度的添加增加了细胞壁内Cd(Ⅱ)的含量.Cd(Ⅱ)在各生化组成中的分布以蛋白质中含量最高,可达总Cd(Ⅱ)含量的55.0%~79.6%,脂类中含量最低,仅为总Cd(Ⅱ)含量的5.9%~7.1%,蛋白质内Cd(Ⅱ)的含量随培养液中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内Cd(Ⅱ)的含量与藻细胞内的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厦门岛东海岸沙滩底栖甲藻的春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春季,对厦门岛东海岸黄厝沙滩底栖甲藻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初春甲藻数量少,而春末夏初数量显著增多,由春初的0-20个/1000g湿砂增加到春末夏初的几千个/10g湿砂,相差3个数量级以上;Amphidinium britanicum和Adenoides eludens为春季优势种;Gyrodinium viridescense和Peridinium quinquecorne在5月份数量明显增多,与温度升高以及工栖藻类各类群总量增加有密切关系;底栖甲藻的总细胞密度和主要优势种的细胞密度呈由高潮向中、低潮带增加的趋势,还探讨了超声波处理在野外底栖甲藻定量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秀芬 《科学通报》1992,37(23):2178-2178
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s,IFs)是广泛存在于高等动物细胞中的一类胞质骨架体系,到目前为止,对脊椎动物细胞中间纤维的结构、成分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进入80年代,一些作者陆续报道在低等动物细胞中亦存在有中间纤维结构或其蛋白成分,最近植物细胞中间纤维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实验室发现植物细胞中存在与动物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