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49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45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天然橡胶胶乳常压氢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2H4/H2O2/Cu^2 体系对天然橡胶胶乳进行了常压氢化试验。红外光谱表明,氢化过程中对应的双键的伸缩振动谱带的峰面积减少.天然橡胶产生了氢化.由红外光谱峰面积推算得到产物的最高氢化度为38%.产物的凝肢合量为1%。分析结果表明:高分子链双键被饱和后.形成聚乙烯链段而结晶,结晶起到了物理交联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要讨论了DotNet环境下利用Web Service进行数据传输时存在的安全漏洞,对这一系列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作为Web Service的基本安全规范,WS-Security针对这些做出了规定,解决了如何对非法字符串进行过滤、如何对SOAP消息加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图像融合技术是指从不同的源图像中提取并融合互补的信息,生成一幅信息量更丰富、对后续高级视觉任务提供足够支持的图像.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Infrared and Visible Image Fusion,IVIF)是图像融合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视觉计算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尤其是基于自编码器、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等几种基于深度学习的IVIF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此,对基于深度学习的IVIF算法的方法、数据集和评估指标等进行了总结和阐述;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结果分析,对比了各类基于深度学习IVIF算法的性能;最后,讨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些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通过红外方式传输智能卡内数据的自动收费系统,实现了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它能有效的解决高速公路收费处车辆堵塞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并行工程在汽车制造行业设计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汽车制造行业设计、开发过程特点的基础上 ,指出在汽车制造行业设计、开发过程中引入并行工程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样车、逆求工程及产品异地并行设计技术的并行工程开发系统 ,详细叙述了其系统结构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以XWMIS为例,介绍了一个远程MIS的设计和实现,并着重探讨了MIS中远程通讯和数据安全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对比了多种织物对红外辐射的透射、反射和吸收的比例关系,分析了影响它们总和与红外辐射总能量差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吴志强  王芸 《科技资讯》2006,(36):50-51
在分析Linux下备份数据特点基础上,提出了数据远程自动备份的实现方法,并详细论述了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针对遥感影像的海量数据对其自身应用的影响,指出了研究图像压缩技术的必要性,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遥感影像无损压缩编码系统。  相似文献   
10.
In 1985, more than thirty geomorphologists, planetary scientists, and remote sensing specialists gathered at a conference center in Oracle, Arizona, to discuss an emerging area of research that they called “mega-geomorphology.” Building on a conference of the same name held in London in 1981, they argued that new techniques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sights emerging from the study of extraterrestrial planets had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geomorphology to broaden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scope. This new approach was, however, neither unproblematic nor uncontested. In the discussions around mega-geomorphology that took place in the mid-1980s, the perceived conflict between the use of remote-sensing techniques to observe phenomena on vast spatial scales, on one hand, and the disciplinary centrality of fieldwork and field experience to geomorphology, on the other, was a recurrent theme. In response, mega-geomorphologists attempted to re-situate fieldwork and re-narrate disciplinary histories in such a way as to make remote sensing and planetary science not only compatible with geomorphological traditions but also means of revitalizing them. Only partially successful, these attempts reveal that the process of adopting a planetary perspective in geomorphology, as in other earth sciences, was neither straightforward nor inevitable. They also show how the field and fieldwork could remain central to geomorphology while also being extensively revised in light of new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