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兴趣向来以旁征博引、学术渊博而著称。同时从语言批评的维度去审视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又可以看到钱钟书对语言所特有的兴趣,以及细读式的批评兴趣。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采用了正言若反、从其内部攻之的批评策略展开它的批评兴趣。  相似文献   
2.
马达、白本松、鲍延毅三位先生合编的《中国古代寓言诗选)(以下简称《诗选》)正式出版了。《诗选》共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清末的219家的414首寓言诗。这些寓言诗虽然只是编者们已经“网罗”到的1000余首寓言诗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就是可管中见豹,看到我国古代寓言诗的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熊念劬《宋人如话诗选》是一部白话宋代诗歌选本,此选是在近代白话运动思潮影响下的产物,针对前人时贤对宋诗的贬抑,特意编撰了此选,藉以抬高宋诗的地位,并以之作为效法的范本;此选对江西诗派和宋代诗僧惠洪尤为措意。  相似文献   
4.
在有关清代诗歌研究的论著中,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误,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发现、指出和订正。对他人的论著是如此,对自己的论著更应当如此。现在即针对笔者自己的几种著作中已经发现的错误做一次集中的梳理,以免继续贻误后来的读者。  相似文献   
5.
王士禛康熙27年编选的《唐贤三昧集》中所反映出来的神韵主张,其实早在其康熙22年应徐乾学劝而编选的《五言古诗选》中即已有所表现,只是没有《唐贤三昧集》来得明晰。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士禛诗学主张逐步缩削、集中的轨迹,可以说神韵说是王士禛在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师法对象时逐步明确下来的。  相似文献   
6.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选本批评的意义上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之编选,与他在《凡例》中宣称的"以言情为本"的选诗标准并不完全符合。在此之外,还存在着与此相矛盾的隐形标准,实际上该选本并不仅仅以指导后学为目的,也不纯粹以体现选者的兴趣、识力为目的,而是以呈现汉魏六朝诗歌的总体风貌为宗旨,这体现了编选者宏大的诗史眼光。  相似文献   
8.
翻开欧美汉学英文著作 ,捧读世界一流大学汉学权威 Stephen Owen有关域外两部著作的书评 ,惊叹其潜心钻研的良好心绪与客观公允的求实风范。这与大陆评论界浮躁冒进的不良学风 ,形成鲜明的反差。其实 ,高质量的书评 ,犹如航行书海中巨轮的指南针 ,起着方向性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1954年1月,《臧克家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臧克家诗选》的初版本。臧克家心底对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有不满的“情绪”,觉得诗选的出版方式是对他人格的“侮辱”。195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增订版《臧克家诗选》,此版中诗人对入选诗歌进行扩充,容量变得很大。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启动《臧克家诗选》出版,目的是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历史做历史展现,臧克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进行了组合。198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后一次修订《臧克家诗选》,这是最高级别的官方文学出版社的“最后定本”,它成为四个版本中最厚的版本。从《臧克家诗选》的版本变迁中,我们发现:涉及抗战之前、抗战期间的诗歌入选篇目,臧克家主要依据的是1945年版《十年诗选》,他大体没有超过这个“限度”。这从侧面看出臧克家对《十年诗选》的独特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真正初版的“臧克家诗选”。  相似文献   
10.
唐诗选述旨     
八代之诗,不知其文, 由作者以诗为文之余事,未有致全力或殚身以赴之者,故诗必至唐而始称盛也。其七言之制,尤为博大精深,驰聘变化,实开汉以来未有之局,二百八十七年之间,作者至二千三百家,有集者得之一,元杨士弘选唐音一集,乃以初盛中晚四唐别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