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就点阵素单位与复单位中晶面指标的标定问题,从点阵周期性的角度出发,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3.
冯震  王博怡  柳浩然  郭涛  沈明  邵谦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0):13467-13476
h型抗滑桩是加固边坡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直线形边坡,导致研究结果对自然环境中形态各异的边坡缺乏普遍适用性。因此,基于凹形、直线形、凸形、组合形四种坡面形态,从桩位、连梁长度、锚固深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以安全系数、边坡变形模式、桩身位移、桩身受力情况为分析依据,提出基于不同坡面形态的h型抗滑桩最优加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形坡最稳定、凸形坡最不稳定。凹形坡桩中轴线距坡脚的合理距离为4/5坡长,其余三种坡形的合理距离均为1/5坡长。凹形坡与组合形坡最优连梁长度为3~5倍桩径,直线形坡与凸形坡最优连梁长度为2~3倍桩径,组合形坡最优连梁长度为3~4倍桩径。凹形坡与组合形坡最优锚固深度为2.5倍桩径,直线形坡最优锚固深度为2~3倍桩径,凸形坡最优锚固深度为1.5~2.5倍桩径。研究结果可对边坡抗滑桩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构造一类特殊的非均匀平面对称度规,利用理想流体的能动量张量,在Quintessence模型的假设下求解Einstein场方程,得到一类带有暗能量性质的非均匀平面对称宇宙模型.此外,通过计算模型的Hubble参数和减速因子等物理量,分析了模型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5.
沈明 《科技信息》2011,(22):391-392
为了研究同煤塔山特厚煤层综放面围岩运动的规律,为科学地进行开采设计和矿山压力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按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的要求,确定了测区布置的原则,分析了影响监测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对采集数据进行了研究比对,初步得出了塔山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围岩运动参数,对综放面的安全生产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开展数字化测图及开发地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说明了数字化测图的技术要求及GIS软件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7.
利用十八胺(C18NH2)/正丁醇/正庚烷/甲酸/HAuCl4·4H2O W/O型微乳液体系,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由甲酸还原氯金酸,合成了具有球形和松针状等形貌的憎水性金纳米粒子.由C18NH2稳定的金纳米颗粒运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接触角等手段分别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探讨了微乳液体系中C18NH2与氯金酸摩尔比、甲酸用量等对形成的金纳米粒子形貌、尺寸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胺与金摩尔比的减小,形成的金纳米粒子尺寸逐渐增大,粒子的形貌从球形逐渐向松针状转变;胺与金的摩尔比不变时,增加甲酸用量也能成功实现金纳米粒子从球形向松针状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9.
采用以Ce(NO3)3,Sm(NO3)3和(NH4)2CO3为反应物,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的改性共沉淀法合成了Ce0.8Sm0.2O1.9纳米晶.在PEG存在条件下,从Ce(NO3)3,Sm(NO3)3和(NH4)2CO3的混合溶液中生成了Ce2(CO3)3和Sm2(CO3)3的共沉淀纳米线.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共沉淀团聚很少,且随着聚乙二醇添加量的增加,纳米线的线径减小.将纳米线在很低的温度(约300℃)下焙烧基本形成了Ce0.8Sm0.2O1.9纳米晶,比通常的共沉淀法的焙烧温度(约500℃)降低了约200℃.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十八胺/正丁醇/正庚烷/甲酰胺/A gNO3(aq)构成的W/O型微乳液体系,在回流状态下由甲酰胺还原银离子制得了十八胺稳定的憎水性银纳米粒子,并通过UV-V is、TEM和XR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所制十八胺包裹的银纳米颗粒粒径分布较宽,且粒子形成了大、小尺寸的两个集团,在自组装试验中大、小粒子分别位于单层膜的中心和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