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0篇
综合类   26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杏病害种类的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病害在广西各栽培地区普遍发生,经研究鉴定有8种。它们是日灼,茎腐病[Macrophominaphaseli(Maubl)Ashby],根腐病(Fusariumsp.或RhizoctoniasolaniKihn),轮纹病(PestalotiaginkgoHori),黑斑病(AlternariatenuisNess),叶斑病(PhylostictaginkgoBrunand),炭疽病(Coletotrichumsp.),黄化病(病原待定)。这些银杏病害在广西均是首次报道,其中银杏叶斑病菌、银杏轮纹病菌为广西新记录。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植物群落内光照、土壤肥力、气温、地温、空气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为植物群落内部微生境的特点与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更新和演替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加强对植物群落内微生境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CN.7(Candelabrella sp.)肉食真菌菌株防治土壤线虫危害寄主根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施用时间的制约。试验结果说明:菌剂作为“保护剂”施用的效果远远优于作为“治疗剂”施用的效果。即在播种入土前或与播种同时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银杏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银杏苗圃中发生苗枯的植株进行病原分离及回接试验,发现引起银杏苗枯的病原为Phytophthorasp.称这种苗枯为银杏疫病。该病危害银杏幼嫩苗木的地上部分,未见危害根部和多年生成林树。叶片受害似开水烫伤状,茎干受害则变黑,黑色病斑环绕茎干一周后,病茎以上部分叶片青枯萎垂。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28℃下7d可长出大量孢子囊,易产生厚壁孢子,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4℃~32℃。人工接种可致受伤银杏叶片及幼嫩茎干严重发病,但无伤茎叶发病较轻或不受害。在田间,该病5月初开始发生,3d~5d病情达到高峰,苗圃的发病率为10%~20%,有明显的发病中心,5月底病情稳定,以后病害不再发生。用含药培养基及含药纸碟法测定,甲霜灵及甲霜灵锰锌对病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病原种鉴定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5.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啤酒大麦7个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在三叶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其叶绿素含量具多样性,但从三叶期至成熟期叶绿素平均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另外,即使在同一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品种间的叶绿素含量也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境条件的恶化,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类的密切重视.但人们关注的重点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相对人口较为稀少而面积较为广大的农村,很少与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本文阐述了南充的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这种环境变化趋势对农业生态的影响,提出了大力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建设等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银杏叶枯病发生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8年~2000年在桂林市雁山区、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等银杏种植区,自始见病斑起,用对角线法随机取点,每点标定4株银杏结果树,每树确定一个树枝,按病情分级标准,每月15日左右观察和统计标定树枝上不同级别的叶片数,然后算出树上标定枝叶的病情指数,分析银杏叶枯发生规律;根据银杏品种、树龄、雌雄株,以及施肥状况、坡向、叶面追肥等不同进行调查;探讨它们与叶枯病发生的关系。结果是银杏叶枯病在桂北产区,始发期在4月中下旬,较明显的2次发病高峰分别在6月15日前和8月15日前。银杏的特枯病在桂北产区,但温度和降雨量是决定叶枯病发生和消长的主要因素。培育良种壮苗、选择立地条件良好的地块建园,加强水肥管理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鉴定鸡蛋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plumeriae重寄生真菌的种类,明确其寄主范围,为鸡蛋花锈病及其他植物锈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和纯化鸡蛋花锈病叶背夏孢子堆上的重寄生真菌,经单孢纯化获得12个单孢菌株,其菌落及分生孢子特征一致,菌落白色,分生孢子近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呈头状聚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选取菌株PR-CPH1作为代表,分析3个片段的核苷酸序列,PR-CPH1的ITS(MW505984)、SSU(MW505988)和LSU(MW505987)序列与Simplicillium subtropicum的ITS(AB603990)、SSU(LC496895)和LSU(LC496880)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9.00%、98.11%和98.11%。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菌株PR-CPH1的ITS-SSU-LSU联合序列与S.subtropicum(菌株号:JCM18180)聚在同一个分支。结合形态特征和ITS、SSU、LSU的序列分析,鉴定鸡蛋花鞘锈菌重寄生真菌为S.subtropicum。测定S.subtropicum寄主范围的结果显示,在8种植物锈菌中,菌株PR-CPH1可重寄生鸡矢藤鞘锈菌C.paederiae、香茶菜鞘锈菌C.plectranthi和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S.subtropicum为4种锈菌的重寄生真菌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海拔梯度对糙花箭竹克隆整合强度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同海拔(1 632m和2 312m)下,克隆整合对糙花箭竹(Fargesia scabrida Yi)种群更新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不剪除和剪除25%、50%、75%四种模拟采食强度,并分别进行切断或不切断处理,从种群尺度上针对其克隆整合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变化,克隆整合、采食强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糙花箭竹种群更新的影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在低海拔样方内,克隆整合不仅显著地增加了不剪除处理、剪除50%处理和剪除75%处理样方内的平均生物量,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剪除25%样方内的补充率.在高海拔的样方内,克隆整合仅仅显著地增加了不剪除处理、剪除50%处理样方内的平均生物量,然而对该海拔下糙花箭竹的补充率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因此,克隆整合有助于克隆植物有效地利用异质性分布的资源以实现种群扩展、开拓新的生境,增加了其对环境生态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以珙桐为材料,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0,5,10,15,20mmol/L)Na2CO3和相应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对珙桐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光合特性相关指标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5,10mmol/L)Na2CO3的胁迫对珙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NaCl对珙桐净光合速率的作用却呈现低浓度(5,10mmol/L)抑制而高浓度(15,20mmol/L)促进的趋势;对于胞间CO2浓度而言,两种物质虽然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其影响效果呈现出了不同趋势,其中当Na2CO3浓度为10mmol/L时对其有明显得到抑制效果;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Na2CO3与NaCl对珙桐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抑制效果也呈规律性增加.由此可见,随着环境条件中Na2CO3和NaCl浓度的增大,由Na2CO3等碱性盐所造成的碱胁迫对植物的破坏作用明显大于由NaCl等中性盐所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