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1.
为了更好地分析云滴谱演变特征,结合垂直速度和液态水含量,采用总体平均统计和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加勒比海域开展的海洋浅对流云降雨观测试验(RICO)中3个架次(rf06、rf10和rf13)的滴谱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底以上500m左右的范围内,主要以云滴的凝结增长过程为主;在1km以上高度附近,雨滴粒子开始出现,成为云滴粒子向雨滴粒子转化的敏感区域;在对流云的上部,雨滴粒子随高度逐渐增多,直径较小的云滴粒子的数密度变化差异较大;云粒子谱型与环境动力场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处于蒸发过程时,直径小于40μm的云滴粒子会迅速减少,处于凝结过程时,直径在10μm附近和30μm附近的粒子会有双峰谱型出现,对应着云凝结核的活化和小云滴粒子的凝结增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不断提高云物理综合探测的科学性和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有效性.方法 利用GPS定位技术.对飞行探测、催化作业的航线进行设计.通过编程计算得出航线空间定位的具体坐标,设计出探测区、作业区和粒子增长区.结果 以Y-12飞机在延安地区综合探测为例,给出了完整的云物理综合探测航线设计方案.结论 2002-2003年多次外场试验证明,按该方案进行飞行探测和催化作业,使综合探测的科学性和催化作业的有效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重酸雨地区云水化学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化学是环境科学和大气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水化学的观测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介绍我国重酸雨地区云水化学观测结果及讨论.云水取样以飞机作为采样平台,采样器为自制被动棒槽式取样仪,采样方法如文献.观测对象主要是降水性层状云,取样高度一般为1~4km. 1 云水酸度 各地区云水酸度观测结果如表1.(1)各地云水酸度变化范围较大,都在1个pH单位以上,有的竟达3.5个pH单位;平均值差异却不大,除1985年重庆之外,相差不到1个pH单位(3.86~4.86);(2)我国重酸雨地区自1988年以后云水已普遍酸化,(?)<4.9.有的地区年际变化较大,如重庆地区由1985年的(?)=6.15酸化到1989年的(?)=4.56.  相似文献   
4.
机载对空微波辐射计及云液态水含量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作者研制的单波段(9.5 mm)单天线机载对空微波辐射计, 相应的反演方法及其测量云中液态水和过冷水含量的初步结果. 野外飞行实验表明, 该仪器能够灵敏地测量云中液态水和过冷水含量及其变化, 所得数值合理, 并与地面雷达回波强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表明仪器的技术设计和反演方法是可行的, 具有实用价值, 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NOAA卫星云图反映播云物理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0年3月14日14︰15至15︰49, 在陕西省境内实施了1次AgI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播云80 min (15︰35)后, NOAA-14卫星接收的资料显示, 播云后云顶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折线云迹, 其长度为301 km, 平均宽度为8.3 km, 最大宽度达11 km. 形状与播云线相似, 位置和宽度有所不同, 可能为催化剂输送扩散所致. 为了证实云迹是播云物理效应的反映, 验证输送扩散模式的似真性, 利用3D非均匀非定常输送扩散模式, 通过催化剂输送扩散的数值模拟, 对15︰35的模拟结果与卫星云图上云迹的多方面比较、对比分析表明: 云图上每段云迹都与每段催化剂的输送扩散一一对应, 位置、长度、宽度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云迹是播云物理效应在云顶的直观反映, 说明播云物理效应区能响应催化剂的输送扩散状况. 从各段云迹的显现、消失时间和宽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结合数值模拟结果, 发现每段播云线的主要影响时段约为20 ~ 80 min, 宽度达到较大的时间约为50 ~ 70 min. 通过比较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催化剂输送扩散的主要特征, 模拟结果也较为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