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地热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是清洁取暖最具竞争力的能源之一。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对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近20年来,我国地热取暖规模增速显著,地热直接利用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目前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清洁取暖不断增长的需求,未来地热取暖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在地热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管理政策不完善、发展方向不明确、人才储备不足等。本文在分析我国地热资源特征和地热取暖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政策,坚持“热电并举、西电东热;深浅结合,由浅及深;干湿有度,先湿后干;天地合一,动静结合”的开发方向,加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为了支持中深层地热资源取暖产业化发展,寻找热资源储量大且易于开发利用的地热聚集区和研发相应的高效率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至关重要。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完善了地热系统源通储盖分析理论原理和地热储层聚热机理的识别方法。在华北牛驼镇凸起上确定了首个大型岩溶热储,并且提出了二元聚热模式,在原有模式上发展为沉积盆地中低温对流-传导复合型地热系统。这是在华北克拉通独特地质构造-热背景上形成的渤海湾盆地特大型地热聚集系统。这个以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岩溶热储,储层厚度大,温度高、储层孔渗性好、水质优、易开采、好回灌。针对这类热地热资源可持续开采而研发的采灌优化设计技术和动态监测与数值模拟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热储开采技术。我们基于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自2009年起,在河北雄县实施了百万平方米级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清洁取暖示范工程。经过5年左右的建设,与2014年被国家能源局认定为“雄县模式”,并向全国推广。该项目超过了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地热取暖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同类地热取暖工程。经过5年以上的运行监测和检验,项目实现了百分之百回灌的高质量发展标准,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热清洁取暖示范工程。基于大华北地区和全国同类热储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类似的热储还有很多,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地热资源评价是贯穿地热勘查和开发全程的一项工作。不同地热勘查和开发阶段资料的丰富程度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同。体积法在地热调查初期或大区域地热资源评价中应用广泛,此时数据较少并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化,可结合蒙特卡罗等随机模拟和风险评价方法计算。然而当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时,热储温度和体积不易确定。本文基于体积法,通过地质建模求取热储温度和体积,并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模拟,对雄县地区3000 m以浅砂岩和碳酸盐岩热储的地热资源储量进行了评价,可为区域地热资源静态储量的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罗霁 《科技信息》2010,(26):I0191-I0191
《船体结构与制图》课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先修课,有较强的实践性。本文就该课程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沙春  罗霁 《科技信息》2010,(28):208-208
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面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深入阐述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改革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和方法、综合素质训练、毕业设计选题、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观点,并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及具体措施。其目的是为我国船舶行业培育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通过机械加工方法制造的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机械制造生产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好坏,虽然机械加工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技术也逐渐的得到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机械加工质量的因素,诸如机床的制造误差和磨损老化产生的误差、受热变形误差、受力变形误差等,该文分析了影响机械加工质量的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机械加工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