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对国内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电话调研和对湖南省的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实证调研,了解了当前各地社科类学术期刊改革进展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期刊社编辑对改革的看法。改革中面临人员编制、办刊经费、保证刊物质量等难题。要推进改革,应从转变思想观念、着力分类推进、变革评价体制、加大经费支持、创新运营模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3.
章敏 《河南科技》2013,(11):199-200
1842年,在布拉格举行的皇家波希米亚学会科学分会会议上,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提交了一篇题为《论天体中双星和其它一些星体的彩色光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的运动而出现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的现象,后来称之为多普勒效应。本文分别从经典理论和相对论理论两个方向对多普勒效应进行详细的讨论,并分析两种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全面分析总结了校园庆典团体操的特性及文化价值。分析发现校园庆典团体操具有不可复制性、传承性、教育性、宣传性、创新性,同时具有导向、凝聚、调适价值,旨在为以后校园庆典团体操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S1上海梨形四膜虫进行金属离子La^3+,Sm^3+,Y^3+Gd^3+的24h和96h生长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6.
膦乙酸(Phosphonoacetic acid,PAA)是一种具有显著抗病毒作用的非抗代谢性化合物,能抑制多种疱疹病毒 DNA 聚合酶。这个抗病毒剂系我校合成,其结构式为■。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TA98,TA100,TA97a和 TA102)菌株/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测试系统,微核和姊妹染色体单体交换法对 PAA 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膦乙酸不是诱变剂。因此,就致癌作用而言,看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室在饮用水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氯化消毒副产物,通过实验室模拟氯化前驱物,分离提纯氯化产物,对其用各种现代分析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同时合成出该化合物,最终确定了其结构为2,2,4-三氯-5-甲氧基-环戊-4前-1,3-二酮(2,2,4-trichloro-5-methoxycyclopent-4-ene-1,3-dione,TCMCD).TCMCD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氯原子,可能存在着潜在的毒性,Ames初步毒性实验也表明TCMCD具有一定的致突变性,是一种碱基置换性的致突变物.本文研究了TCMCD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TCMCD对于斑马鱼胚胎有一定的致死性,浓度的差别对胚胎死亡率的影响很大,而且作用的时间有很大的不同,其LC50为36.7 mg/L;低浓度的TCMCD虽然不能100%致死,但是抑制孵化的作用非常明显,这也可能与TCMCD在胚胎中的积蓄有关.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则说明,TCMCD在50~150mg/L剂量范围内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可对人体的遗传物质造成损伤.该物质在长期存在于饮用水中,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累积性和慢性毒性,以评价其在饮用水中的存在对人体健康是否有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测定了常州市主要工业废水和两种有机毒物对罗鱼非(Tilapia massambica Peters)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效应。测定结果,1.68%和1.28%的染料废水的微核率分别为1.00‰和0.50‰;17.8%和15.0%的印染废水的徽核率均为0.53‰,18.2%和10.4%的石油化工废水的微核率分别为0.50‰和0.53‰;43%和37%的化工厂有机废水的微核率分别为0.55‰和0.60‰。由此表明,常州市主要工业废水可能具有细胞的诱变作用。两种有机毒物的微核测定结果无重现性,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研究4种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邻二硝基苯,间二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6-二硝基甲苯均能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增加,并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引进标准剂量(definingdose)概念比较4种硝基芳烃类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4种硝基芳烃类的致突变性强弱为2,4-二硝基甲苯>间二硝基苯>2,6-二硝基甲苯>邻二硝基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