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磷钨酸催化合成己二酸二甲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钨酸作为已二醇和甲醇的酯化催化剂,性能优于硫酸,探讨并找出了其较好的反应条件,酯化率达93.6%。  相似文献   
2.
以取代的邻氨基苯硫酚、取代的1-茚酮、乙醛酸乙酯为原料,乙醇为溶剂,三氯化铈作催化剂,三组分串联一锅合成了10种2-酯基多环稠合1,5-苯并硫氮杂■化合物.首先,取代的1-茚酮与乙醛酸乙酯经Knoevenagel反应制得α,β-不饱和酯类化合物,不分离中间体,再与邻氨基苯硫酚上亲核性的巯基发生共轭加成,生成氨基酮中间体,其另一亲核性的氨基进攻羰基发生分子内亲核加成、脱水环合成亚胺或烯胺结构的多环稠合1,5-苯并硫氮杂■化合物.该合成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多步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选择性好且绿色环保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以取代的邻苯二胺、1,3-茚满二酮、醛类化合物(苯乙醛,苯丙醛)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应用串联反应一锅合成了8种结构新颖的茚酮稠合1,5-苯并二氮杂■化合物.该串联反应经历了两次亲核加成-消除反应过程,形成含烯胺和亚胺结构的活性中间体,再经分子内碳碳偶联环合和质子迁移形成了目标化合物,针对该三组分串联反应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制.该方法具有新颖、绿色环保、反应条件温和、底物范围广等诸多优点,为苯并二氮杂■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高效简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津  陈玉焕  王兰芝  朱令之 《实验室科学》2010,13(3):106-108,112
该文以无机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应用Origin和Excel两种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苯并氮杂环化合物以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和广泛的生理及药理活性而备受关注,也是医药、化学品及功能化材料的基本原料或关键中间体,因此其绿色合成方法的研究是有机化学及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苯并五元、六元、七元氮杂环化合物通常是由邻氨基苯酚(硫酚、二胺)与不同结构的羰基化合物反应制得,本文中,笔者阐述了近年来苯并五元、六元、七元氮杂环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整理、总结各类反应的特点和优势,并展望了其合成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固体超强酸TiO2/SO2-4催化合成丁酸丁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以固体超强酸TiO2/SO^2-4为催化剂,丁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丁酸丁酯,并考察影响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醇酸比为1.8:,催化剂用量为2.0g,带水剂甲苯为15mL,反应时间为2.0h是最适宜的反应条件,酯化率达97.4%。  相似文献   
7.
采用Gaussian03程序,应用密度泛函量化计算(DFT)方法,在B3LYP/6-31G机组水平上通过构型优化、热力学分析、电荷分布等分析,从理论上研究了乙酰乙酸乙酯与邻苯二胺制备N-邻苯氨基-β-烯胺酯的反应,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机理,并在此理论前提下对该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邻苯氨基-β-烯胺酯为反应的主要产物,和理论研究结果相符;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冰醋酸为催化剂,在加热回流的条件下,N-邻苯氨基-β-烯胺酯的产率可达92%.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稳定.  相似文献   
8.
设计、合成了15种取代四苯基(铁、钴、锰)卟啉仿生催化剂,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进行了结构表征.在温和条件下,将其用于催化氧气液相氧化对硝基甲苯制取对硝基苯甲酸.考察了各种金属卟啉催化剂的活性,发现其催化活性随着环外取代基吸电子能力的增强而增大.进一步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PM3计算法对上述金属卟啉催化剂进行了计算,与其催化活性对比,发现金属卟啉分子微观结构参数与其催化活性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从理论上阐述了金属卟啉催化剂催化活性强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乙酰丙酸乙酯与苯甲醛的反应是碱催化条件下碳负离子的亲核加成反应,利用特殊的反应区域选择性可以合成不同结构的不饱和酮、羧酸或酮酸等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采用密度泛函量化计算方法(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从反应中间体及产物的几何结构、能量、电荷密度等方面对该反应的区域选择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考察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其反应的区域选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理论研究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实验所得反应区域选择性的规律,即反应的主产物1a收率最高可达92%.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