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确地描述湿蒸汽两相管流特性,对于深井压降和热损失等参数的准确预测非常重要。本模型结合Mukherjee和Brill(1985)的倾斜管下降两相流关系式,考虑了流向和井斜角,对于日益发展的水平井注蒸汽动态预测具有实际意义。所采用的四阶龙格一库塔法数值解法对计算的起点位置的选取是任意的,可由井口注入参数计算井底条件,也可按预计的井底参数预测相应的井口注入条件,这样便于在注汽方案设计工作中考虑井筒与注汽层的协调。采用公布的现场试验数据对模整进行了评价井与其它模型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较其它模型更接近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机抽开采稠油井,同一级抽油杆沿井深温度变化明显,导致其不同井深位置处阻尼力发生较大的变化。应用常规的平均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会产生较大误差。为此提出了变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井筒温度分布数学模型、回归黏温关系曲线,得到黏度分布规律。最终得出变阻尼系数随测深的变化规律。以红山嘴油田红003井稠油区提供的稠油定向井数据为例,采用变阻尼系数计算方法预测悬点载荷,并在不同井口温度条件下对阻尼系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总结得到阻尼系数随测深的变化规律。考虑稠油井黏温关系的特殊性,提出的变阻尼系数计算方法,减小了现场抽油机悬点载荷的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3.
预测井筒压力及温度分布的机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原理及传热学理论 ,建立了预测井筒流体压力、温度分布的综合数学模型 ,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迭代求解 ,可同时预测井筒中的压力和温度分布 .给出了实例 ,以井底温度为基准分别按线性模型和机理模型求出了井筒内温度分布 ,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比较结果表明机理模型更符合实际 .同时可以看出 ,按两个模型求出的井口温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电潜泵(ESP)采油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潜泵(ESP)采油工艺因其设备结构简单,效率高、排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而受到广泛重视。国内外生产厂家对新型电潜泵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电潜泵发展动态,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电潜泵生产厂家,系统地分析了国外电潜泵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国内电潜泵采油大规模工业应用的需求,提出了电潜泵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用RELAP5/MOD3.2程序计算分析试验井的气举启动与卸载过程,探讨不同气举方式下油井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分布规律,为下一步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由计算结果可见,在适当的气举参数组合下,可以实现稳定的气水产量;对所研究的气举参数,两相流流型随气举启动与卸载过程的变化规律是从泡状流过渡到环雾状流;如果气水产量达到稳定,沿油井高度的两相流流型均为环雾状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了一种数值方法直接计算气井井底静压和流压,给出了几个计算实例并与其它常用的形式积分方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水平气井较直井更难于连续携液,为了研究水平气井连续携液问题,利用可视化水平井气水两相井筒管流模
拟实验装置(垂直段6 m,水平段10 m,倾斜段6 m)模拟水平井气液两相流动,对比观测直井段、倾斜井段、水平井段
的流动型态。实验表明:水平井三井段中,倾斜管段的携液能力最差,所需临界携液流速最大,可将其作为水平气井的
临界携液流速。倾斜管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中,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两类模型。为研究倾斜
管连续携液,实验观测不同倾斜角(28°∼72°)条件下流型变化并测试临界携液流速。实验表明倾斜管段液体主要以液
膜形式被携带,从携液机理分析,液膜模型也更为合理;通过实验测得的213 组数据对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进行对比
分析,发现液膜模型的平均百分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及相对性能系数均较小,从计算结果分析,液膜模型也更为
合理。  相似文献   
8.
按区间对分法计算抽油杆柱组合尺寸的数值方法适应于复杂的杆柱载荷表达式.较解析解更具一般性.本文以不同杆柱载荷公式和设计方案的计算实例验证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