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通过分析6种林分密度和2种林分起源下1~7 a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每hm2蓄积量的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探索一定密度范围内巨尾桉的最适林分密度和起源方式,揭示林分密度和起源对林木生长和生产力的交互影响特征,为提高巨尾桉人工林培养质量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小,而每hm2蓄积量增幅在造林后期有所提高,4 a时达到数量成熟;2)各林龄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减小,超过2 a时林分密度1 050株/hm2的总生长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林分密度,每hm2蓄积量则在1 800株/hm2下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3)植苗林的生长和生产力显著高于萌芽林,1 050和1 650株/hm2适合植苗林的树高、胸径生长和单株材积积累,1 800株/hm2...  相似文献   
2.
以修枝2a后的8a生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修枝和修掉树高1/3、1/2、2/3以下枝条4种修枝处理(分别记为T0、T1、T2、T3),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修枝对红锥-马尾松混交林生长及光环境的影响,以针对不同树种筛选适宜的修枝强度.结果表明:1)修枝显著促进了两树种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红锥和马尾松分别在T3和T2处理下达到最高值;两树种的冠幅变化表现为红锥T0>T1>T2>T3,马尾松T3>T2>T1>T0.2)适度修枝提高了红锥和马尾松树干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地上总生物量,两树种分别在T3和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树枝、树叶生物量均表现为T0>T1>T2>T3.3)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两树种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减小,但平均叶倾角、透光率显著增大,增加了冠层有效光合面积,改善了林内光环境.相关性分析表明,修枝对红锥生长发育的影响比马尾松更大,促生效果更佳.综合来看,红锥和马尾松分别修枝至树高的2/3和1/2处是最适修枝高度,有利于培育红锥-马尾松复层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基于半参数模型的GPS系统误差处理的关键之一是选择合适的正则化矩阵.本文根据系统误差的特性,应用一阶差分方程从理论上推导了一个正则化矩阵.通过算例,将本文选择的正则化矩阵与其它学者采用的正则化矩阵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正则化矩阵计算结果的精度相当,都可以减弱系统误差对高精度GPS基线向量的影响,与LS技术相比,都可以得到高精度的基线向量.本文选择的正则化矩阵形式上简单,所以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4.
本论述以张掖广播转播台安装的天调网络为实例,简述了天调网络的作用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怎样吸收邻近多个频率的干扰、及防止雷电的到送。这些不要的频率都要在调配网络中吸收或阻塞住,有几个邻近干扰频率,就要设计几个吸收网络。天调网络设计不好,会出现串音,会导致元件发热,同时也加大了网络损耗,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也使天线的发射功率大大降低,竟而使发射机的故障率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技术是对教育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它是对教育过程中可操作的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从而进行实验性研究,以便取得最优教育教学效果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不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内容的教育,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和田地区2000、2005、2010与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及相关资料,通过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和田地区近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5年和田地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面积分别增加了985 km2和21 km2,其余各类用地面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最大的为草地,减少面积为555 km2。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得出,2000-2015年间耕地和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较大,其余各类单一动态度则较小,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相对变化不大;(2)和田地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各县市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较大,主要集中在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005-2010年除个别县市外,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相对不变;(3)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集中在2000-2005年及2010-2015年两个时间段,其转移地类主要表现在草地—耕地、未利用地—耕地与耕地—建设用地方面;土地利用转移空间变化主要沿河流纵向及人类聚居的绿洲和城市周边分布;(4)和田地区各县市近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较大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