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分子电距矢量用于氯代苯类化合物毒性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8个氯苯类化合物的分子电距矢量(MEDV)与其分子毒性关系进行关联,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lgIC50=3.3377+3.2080v1+1.1453v2—0.5353v3—0.0571v6+0.3118v8,R为0.9420.随后采用留一法(LOO)交叉检验(CV)、内部模型验证法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氯苯类化合物与其分子电性距离矢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早在60年代初,已有关于过渡金属与一些两性配体,内铵盐的合成报道。同时也有关于2,2′-联吡啶与稀土氯化物,醋酸盐硝酸盐等配合物的报道,而这些稀土配物合均是以稀土离子与杂环氮配位的,对于含羧基的2,2′-联吡啶形成的内铵盐,并与稀土形成的配合物尚未见报道,而该类化合物由于其特有的性质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其合成方法,红外,紫外,摩尔电导,热分析等研究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十井金矿床热液期各阶段含矿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学研究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探讨其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机制.热液期第Ⅰ、Ⅱ、Ⅲ阶段包裹体液相和气相成分均主要为H_2O,第Ⅰ、Ⅱ阶段包裹体气相成分可检测到较多CO_2,第Ⅱ阶段包裹体气相成分可检测到极少量的CH_4、SO_2;第Ⅱ阶段包裹体中可见极少量NaCl子晶.红十井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第Ⅰ阶段温度中等偏高、盐度中等、为含有少量CO_2气相成分的H_2O-CO_2-NaCl流体体系;第Ⅱ阶段中温、盐度从低到高均有分布、为含有较多CO_2气液相成分的H_2O-CO_2-NaCl流体体系;第Ⅲ阶段温度中等偏低、盐度中等偏低、为无CO_2气液相成分的H_2O-NaCl流体体系.红十井金矿成矿流体普遍经历了流体不混溶过程,最终导致矿质沉淀.  相似文献   
4.
六次甲基四胺硝酸稀土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八种硝酸稀土与六次甲基四胺的配合物,并对产物进行了溶解性、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新合成的偶氮试剂:1-羟基-2-(6-溴-2-苯并噻唑偶氮)-8-氮基-3.6-荼二磺酸作为酸碱指示剂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该试剂作为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域为5.20-7.10,指示剂离解常数pK_(1n)为6.75,用碱滴定酸时终点由紫红到纯兰,颜色转变敏锐。该指示剂用于H_2SO_4、NaOH和NH_3·H_2O滴定分析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彩霞山铅锌矿床是卡瓦布拉克—星星峡中天山地块铅锌成矿带中发育的唯一大型矿床.矿体赋存于青白口纪卡瓦布拉克组第—岩性段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受构造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顺层破碎带及糜棱岩中,近东西向展布,南倾,倾角为65°~80°,与矿区断裂及地层产状一致.通过碳、氢、氧、硫和铅同位素分析可知:成矿热液及挥发分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在与围岩碳酸盐岩发生反应时,交代溶解碳酸盐岩并在成矿过程中形成新生方解石和石英;成矿所需的硫主要来自海水硫酸盐的有机还原及细菌还原作用;铅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源,与海西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并同化了围岩中的铅.其成矿机理为岩浆热液携带了大量的挥发分和成矿物质,构造导通岩浆热液,使之在构造破碎带中与围岩发生反应,溶解围岩碳酸盐岩并与围岩中的硫结合,形成铅锌矿化;彩霞山铅锌矿床为—受构造控制的中温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8.
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和燃油价格上涨等,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新型发动机脱颖而出,国家对该类型的发动机的研制也十分重视,为顺应形势的需要,满足市场需求,东风朝柴公司与四川省自贡市天然气汽车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制开发了CY4105CNG型发动机,对该型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及其性能指标进行了说明及研究。  相似文献   
9.
反导系统空中防御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分析了反导系统空中防御过程,建立了对抗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实现攻击-拦截攻防对抗仿真系统实现的基本设想,对各种攻防对抗方式的对抗过程进行了仿真检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和基本设想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