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石榴籽多酚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4个因素为自变量,多酚提取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多酚提取量的影响,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石榴籽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34%、料液比为1∶24、超声时间为31min、超声温度为51℃、超声功率180W、超声频率80kHz.在该条件下,多酚类物质的实测提取量为7.73mg/g,与预测值仅相差1.69%.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三七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法探讨了提取机理,分析了多糖的单糖组成,并测定了多糖的溶解性。三七多糖的较佳微波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时间8min、浸泡时间60min、液固比30mL/g、粒度200目。微波辅助提取的多糖提取率(21.0mg/g)显著高于传统提取(12.7mg/g)。三七多糖的Molish反应呈阳性,多糖酸水解产物的薄层色谱呈现出3个斑点,分别与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相对应。微波辅助提取对三七多糖的提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提取,其机理可能是微波处理促进了三七样品的水化和溶胀过程,使样品结构变得松散、膨胀,从而促进了多糖从样品中扩散和溶出。三七多糖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3种单糖构成,pH值对其溶解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张华峰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23-23,28
SDH是目前最主要的传输技术,IP业务则是未来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中核心,IP在SDH上的传送是目前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本文当前已广泛应用的基于SDH传送IP数据的关键技术做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华峰  康慧 《自然杂志》2004,26(1):16-19
植物的向光性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但是向光性反应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揭示和证实.本文论述了植物向光性的光受体,介绍了植物根的向光性,着重探讨了植物向光性的机制.提出,在单向光刺激下,植物向光侧很可能会大量合成生长抑制物质,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抑制物质的含量分布不均匀,而生长素则不一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但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可能因为受到生长抑制物质的拮抗作用而难以发挥其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进而直接导致了向光性弯曲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生物固氮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农业的发展既要增加农作物产量,又不能破坏土地的持续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这就是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氮素肥料,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过度地施用和依赖化学氮素肥料,也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之际,人类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生物固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固氮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对生物固氮优越性的分析,展望了生物固氮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并着重讨论了实现非豆科植物高效利用生物固氮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生物学快速发展,相关文献浩如烟海,新生术语层出不穷。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拓展,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主要是中英文)对照研究也越发显得重要。“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不仅成为生物学术语产生的旺盛源泉,而且也对生物学术语的研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信”“达”“雅”的中外文术语互译,对于生物学学术交流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生物学术语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外文对照研究亟需加强。一方面,在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实践中,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形式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通译或应用,给术语的正确理解或使用造成了困难,也影响了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例如,国内一些研究生聆听美国教授的《数量遗传学》学术报告,在听到关于covariance的算法时,不少学生感到疑惑,以为从未接触过这个术语。后来得知,这一术语在国内大学本科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生物统计学》中均有介绍,只不过称之为“协方差”而已。事实上,在中外文生物学术语应用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类似问题。另一方面,虽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的审定和释义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术语的规范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些过去翻译比较混乱的名词,例如motif和consensus sequence,都得到了较好的翻译或定名[1-2],然而,迄今仍有一些分子生物学外文术语未能很好地互译。譬如,微生物学术语prion通常译作“朊病毒”,但也有学者建议将其译为“感染性蛋白质”“感染蛋白”“感染朊”“染朊子”“蛋白侵染子”“毒蛋白”“朊”“普朊”“普利昂”或“普力安”等。又如,生物化学术语molecular chaperone通常被译作“分子伴侣”,但是也有学者认为,molecular chaperone只是辅助蛋白质的折叠、组装,并不参与蛋白质的功能执行,犹如将新娘送入洞房后即离开的伴娘一样,并不参与最终过程,因此主张将molecular chaperone译作“分子伴娘”[3]。再如,有学者认为,exon和intron分别译为“外元”和“内元”要比译为“外显子”和“内含子”妥帖,主要原因是exon并非都“显”(编码氨基酸),intron也并非都“含而不显”[4]。再如生物工程术语extractive fermentation通常是指与产物分离相耦合的发酵技术,即在发酵过程中或特定发酵阶段在线(原位)提取产物的发酵技术,有学者将其译作“萃取发酵”,也有学者将其译作“发酵-分离耦合过程”,还有学者将其译作“耦合发酵”。笔者认为,“萃取发酵”易使人误解为单纯采用萃取技术分离产物的发酵技术(事实上,extractive fermentation既可能采用溶剂萃取技术分离产物,也可能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膜技术或离子交换技术等分离产物);“发酵-分离耦合过程”未能凸显extractive fermentation属于发酵技术的本质,并且略显冗繁;“耦合发酵”则未能准确表现extractive一词的含义。因此,笔者以为,将extractive fermentation译作“提取式发酵”似乎更为妥当。此外,ortholog、paralog、gene ontology、bootstrap等,也尚缺乏公认或统一的中文对照术语。由此可见,外文生物学术语的中文对照研究可谓任重而道远。其三,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中文生物学术语也迫切需要加强外文对照研究。譬如,有的辞书将“牙车(床)”译为dental bed,易使人误解为“牙科使用的床”,而译为dental alveoli或alveoli dentales(牙槽)更妥当一些。[5]又如,将“真牙”译为wisdom tooth要比dermal tooth更为贴切。[6]中医药术语的中外文对照研究,关系到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应当予以重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后应当继续加强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对照研究。首先,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牵头,以《中国科技术语》等刊物及其网站为交流平台,广大生物学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推动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对照研究。对于拿不准或者有争议的术语,可借助上述媒体,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公开征求中外文对照译法。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一旦确定之后,应当积极在国内乃至世界华语圈中公布、协调和推广。其次,在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互译研究中,应当集思广益、文理并举、多学科合作,既要发挥生物学科技工作者的主力军作用,又要重视汉语、外语、化学等专业学者的建议和意见。再次,应当鼓励在适当场合推广使用中外文对照的生物学术语。这样不仅有利于避免类似“协方差”尴尬状况的出现,推进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民族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7-8]。最后,鉴于高校在生物学术语研究、传播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加强高校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对照教育,并将其列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从教材选编到作业练习,从课堂教学到科研实践(实习),都应当关注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对照研究。近年来,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适当设计了一些中外文术语互译的题目,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崇。也有一些高校开始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双语教学甚至全面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关于全面使用外文教材的利弊得失,笔者无权置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物学术语的中外文对照教育有利于科技发展与学术交流,忽视中文术语或外文术语研究都不利于中国生物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采用DPPH·和ABTS+·方法研究了汉中仙毫茶多酚与维生素C(VC)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协同作用,采用二倍稀释法和牛津杯法研究了茶多酚与VC混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茶多酚与VC的混合物[m(茶多酚)∶m(VC)=1∶1,1∶2,2∶1]具有较强的DPPH·清除能力,其EC50值低于茶多酚和VC;并且混合物中VC所占比例越高,EC50值就越低。m(茶多酚)与m(VC)的1∶1混合物对ABTS+·的EC50值略低于VC。基于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样品浓度之间量效关系构建的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m(茶多酚)与m(VC)的1∶1和2∶1混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8和46mg·mL-1。m(茶多酚)与m(VC)的2∶1混合物的抑菌圈直径较大,其抑菌活性略高于茶多酚。茶多酚与VC以特定比例混合后,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抑菌活性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因工程在番茄抗病毒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祎敏  张华峰  康慧  仪宏 《自然杂志》2003,25(3):136-139
番茄是重要的蔬菜和水果。罹患病毒病常使番茄生产遭受量大损失。传统育种在番茄抗病毒病方面往往难以奏效,于是人们开展了大量番茄抗病毒病基因工程研究。本介绍了番茄抗病毒基因的常规转化系统,总结了番茄抗TMV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着重综述了基因工程在番茄抗CMV育种和复合抗病育种中的应用进展。展望了番茄抗病毒病基因工程的技术策略以及基因工程在番茄抗病毒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药食两用植物含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食两用植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但是当前药食两用植物的概念不清晰、含义不明确,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文章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探讨了保健食品的实质,厘清了药食两用植物的含义,指出广义的药食两用植物是指既能用于食品又能用于药品的植物,包括能够用于保健食品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0.
蒲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蒲苇成熟种子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不同激素组合,筛选出诱导蒲苇愈伤组织产生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成功建立蒲苇的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蒲苇种子最佳灭菌方式是将种子灭菌前用无菌水浸泡24h左右,然后用75%酒精消毒20s,再用0.1%(W/V)氯化汞消毒灭菌10min.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3.0mg/L+6-BA0.1mg/L;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mg/L+NAA 0.1mg/L分化继代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mg/L+NAA 0.2mg/L;生根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 0.8mg/L+6-BA 0.2mg/L+(0.02%)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