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β-SiC非线性导电特性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SiC非线性导电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提出了利用-βSiC作为电机线棒防电晕材料的新方法.在-βSiC微粉合成的过程中,向其中掺杂V、Al等非4价金属,与-βSiC形成固溶体,可有效地改变β-SiC的非线性导电特性;-βSiC微粉表面吸附的Fe、Al、Mg、Ca、Ti、V等金属杂质,随其含量的提高,-βSiC电阻率下降;随表面胶态SiO2含量提高,-βSiC微粉电阻率提高,非线性系数增大;随晶体中x(C)/x(Si)的增大,-βSiC微粉电阻率降低,非线性系数减小.随着-βSiC微粉表面SiO2含量的增加,其防电晕涂层表面电阻率Sρ和起晕电压随之提高,最高可达55 kV,-βSiC完全可单独用作电机线棒的防电晕材料.  相似文献   
2.
Dy2O3掺杂对BaTiO3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水热法合成的BaTiO3粉体进行稀土氧化物Dy2O3掺杂改性,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电气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了离子取代行为和晶格参数与固溶度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了Dy2O3掺杂量对BaTiO3陶瓷的晶粒尺寸、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Dy2O3在陶瓷的烧结过程中可抑制晶粒生长,使晶粒尺寸变小,提高了陶瓷的致密度.当掺杂量w(Dy2O3)为0.6%时,陶瓷晶粒的晶格常数达到最大值,此时晶粒内部缺位浓度最低,常温介电常数提高到4100,在-15~100℃范围内,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率为±10%,交流击穿场强为3 2kV/mm.  相似文献   
3.
SiC晶须制备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生产 Si Cw(碳化硅晶须 )的方法主要有气相反应法和固体材料法两大类 .气相反应法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气相沉积法 ( CVD法 ) ;固体材料法生产 Si Cw主要有 VLS机理和 VS机理 .生产出的 Si Cw主要用作高强度、高硬度结构材料的增强、增韧 .使用 Si Cw增强、增韧的材料 ,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和民用等众多工业领域  相似文献   
4.
表面氧化物含量对SiC浆料黏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表面杂质对SiC浆料黏度和固相含量的影响,利用HF酸洗可有效降低SiC微粉表面SiO2和金属氧化物含量,从而提高SiC微粉的表面Zeta电位.试样SiC1的Zeta电位由酸洗前的60.71mV升高至酸洗后的72.49mV,试样SiC2的Zeta电位由酸洗前的55.728mV升高至酸洗后的63.546mV.HF酸洗还可破坏SiC微粉表面羟基结构,并以F-取代OH-的位置,使SiC表面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Zeta电位的提高可使SiC微粉充分分散并保持稳定;表面疏水可大量释放出因氢键作用而与SiC表面牢固结合的吸附水,使之可自由流动.二者综合作用,可大大降低SiC浆料的黏度并提高固相含量.通过HF酸洗,试样SiC-1和SiC-2的浆料在黏度小于1Pa·s时,φ(SiC-1)、φ(SiC2)可分别达到61%和51%,基本满足胶态成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利用SiC电致发光特性在线测量防晕层表面电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SiC材料电致发光强度随电场强度增大而增强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在线测量发电机定子线圈端部SiC防晕涂层表面电场分布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绝缘塑料光纤作为受光探头,避免了探头接触防晕涂层表面时引起该处电场畸变的问题.测量装置主要由光电转换、信号放大、信号处理单元组成.SiC防晕涂层特定点处电致发光信号波的峰一峰值Vpp与该处电场强度E之间呈对数关系.将此测量方法用于1级和3级SiC防晕涂层,实际测量所得防晕涂层各点的电场强度值与理论计算值符合较好,误差均能控制在0.05以内,说明该方法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纳米Al2O3表面有机功能化改性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α相纳米Al2O3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粘合力,用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对纳米Al2O3表面进行了有机功能化改性,采用X衍射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研究了在纳米Al2O3表面引入MDI对颗粒表面状态、分散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70%的纳米Al2O3表面被MDI包覆,颗粒主要以初级粒子的形式分散在乙醇中,并在理论上证明该反应机理为纳米Al2O3表面羟基与异氰酸酯基团中碳氮双键之间的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