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计算和分析发现太阳系8大行星质量分布具有内在规律:行星质量取值不是任意的,而是一些特定的数值,每个行星质量由1个或2个基本质量之和构成,基本质量取值符合233律.利用前期提出的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该规律与万有引力和质量的起源有关.因为万有引力起源于大尺度微子微团的运动,其引力质量等于微子微团最大速度与广义粒子半径的乘积,在最大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微团在向内逐级嵌套过程中,相邻层次的半径具有2倍或3倍的关系,在半屏蔽的情况下形成了行星质量分布的233律.利用233律估算得到行星质量与实测符合得很好,但也存在小量误差,原因在于行星周围微子微团存在密度和压力,所产生的斥力削弱了万有引力,使得测量值略小于估算值.金星和天王星存在较大相对误差的原因就在于其周围微子微团的密度过大,也是行星存在逆向自转和金星转速极慢的原因.通过分析提出了行星形成的分裂说,认为所有行星都起源于同一母行星,该行星分裂成母木星和母土星,之后2颗行星进一步分裂,形成了4颗土系行星和4颗木系行星.  相似文献   
2.
 利用通用天文软件SKYMap Pro Version 8提供的大行星冲日资料和计算得到的各大行星视赤经资料,分析了行星相对位置与ENSO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联系,主要有:三大行星(火、木、土)在3月冲日,有利于在当年发生EL-Nino事件,且火星和木星对应的事件持续时间都较长,特别是木星3月冲日与1990s以后的2次EL-Nino群发期有很好的对应,与土星对应的事件持续较短.火星和木星在8月冲日有利于次年发生EL-Nino现象,土星则不明显.火星和木星在9月冲日容易在当年发生LA-Nina现象,而土星在9月冲日的头一年易发生EL-Nino,次年易发生LA-Nina.对行星的视赤经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关键区之间相互关联的非偶然性检验表明,只有木星和土星存在相关区.木星视赤经相对于Nino 4海温距平大于0的概率呈现偏心结构,并存在2个奇对称区域;土星的对应区相对比较均匀,存在3个偶对称区域,且彼此相差60°,在空间上构成六角型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通用天文软件SKYMap Pro Version 8计算了木星和土星的月视赤纬,将其与ENSO循环及赤道太平洋关键区海温距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联系,主要包括:木星视赤纬由正经过赤道变为负时,容易发生EL-Nino事件,而且事件持续时间较长,1980年代及以前发生过3次这样的情况都对应持续较长的EL-Nino事件,1980年代以后的2次EL-Nino事件群发期,其中心都发生在木星视赤纬从正向负转化期间.EL-Nino易发生在木星视赤纬的正极值和赤道附近,而负极值附近很少发生.LA-Nnia事件在1980年代及以前发生在木星视赤纬极值和赤道之间的中间视赤纬区域内,但1980年代以后,则容易发生在木星视赤纬负极值附近.一些EL-Nino事件发生年的木星视赤纬位置近乎在1条直线上,过去60年中有4条这样的直线,将EL-Nino事件分成4个组,每个组内都准确地由4个事件组成.当土星视赤纬靠近或离开赤道时(大概在±5°~10°),都会有EL-Nino发生,但在赤道区域却几乎不发生EL-Nino事件.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髋关节创伤中应用1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破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Hispeed ZX/i螺旋CT机对16例髋关节创伤患者进行了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 150mA,层厚3mm,1.5mm重建间隔,螺距1.5:1,在GE Advantage Warkstation 4.0工作站采用SSD(表面遮盖法)和MPR(多平面重建)技术作三维重建,分析了髋关节骨折的横断、二维、三维表现,并与传统X线平片作比较。结果:所有病例CT横断面、SSD和MPR像显示了25处骨折,发现平片不能看到的关节腔内骨折碎片和股骨头皮质凹陷性骨折4例,同时还显示软组织损伤。SSD像立体地显示了骨折线和碎骨片的大小、形态、范围、空间位置;髋关节MPR像则良好地显示髋臼负重区的损伤及稳定性。结论: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是诊断髋关节骨折的有效手段,尤其复杂性髋臼骨折应作为首选,有助于骨折的立体定位和分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统一场论Ⅰ:基本概念、假设和统一方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力的统一理论是很多物理学家多年来所追求的目标,但至今没有人获得成功。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物质构成的微子流体模型,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种及其微小粒子组成,这种微小粒子(简称微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有序流动的微子在空间上构成了连续介质和速度场,因而具有流体特征,然后利用流体力学中微团运动的一个恒等式引入了3个基本力:变速力,能量梯度力和涡度力,另外,大量运动的微子和普通流体一样也具有压力(或压强),由此产生压力梯度力,物体在微子组成的运动场中受到这4个力的作用,由此建立了物体的运动方程,并解释了引力势和矢量位的物理意义。提出了自然界的平衡原理,在平衡条件下导出了平衡运动方程,并简单说明了库仑力和洛伦兹力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统一方程和自然平衡原理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的起源和引力的本质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对万有引力常数G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说明。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万有引力起源于微子的有序运动,本质上是微子微团流体的动能梯度力,3个方向相互垂直的等角速度运动的微子系统构成了基本广义粒子,其质量为内边界能量与体积的乘积。万有引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广义粒子的边缘不再成立。物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般来说是不等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物体在组成成份相同时,二者才相等。万有引力常数G不是常数,而与广义粒子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粒子核的形成是大尺度粒子对微尺度粒子吸引作用而产生的,即使没有核,广义粒子及其引力仍然存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暗物质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