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山东郯城县清泉寺附近发现一个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的大型化石点。化石分布在4层连续层面上,足迹数量达200多个,但较清晰的主要分布在第2层面上,有71个,多呈椭圆形,其中最大的103cm,最小的13cm。尽管足迹总体较为杂乱,大小差别很大,风化剥蚀严重,但仍可识别出至少6条行迹。推测这6条形迹中的5条为蜥脚类,另一条为鸟脚类。中间的3条(Tw3~5)大致平行、行迹方向相似(NNE),足迹大小相似(长度平均值分别为75、74、71cm),行迹较为紧密(行迹中线间距离最宽处约1.7m),应为同时、并排行进的3个成年个体形成。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行迹Tw4的中间,夹杂分布着至少12个小型椭圆形足迹,长轴直径13~21cm,有的足迹踩在大足迹之上,推测至少为2个跟随父母行进的幼年个体的行迹。边缘的3条行迹(Tw1、Tw2和Tw6)方向相反,应为随后的恐龙所遗留。通过恐龙行迹特征的研究,提供了蜥脚类恐龙群居的新证据。传统认为,该足迹点的产出层位为早白垩世大盛群最顶部的孟疃组,但根据足迹化石的产出特征及组合特点,结合含恐龙足迹层位的区域对比,认为清泉寺地区产恐龙足迹的这套地层应属于大盛群田家楼组。  相似文献   
2.
山东莒南早白垩世新类型鸟类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日辉  刘明渭 《科学通报》2005,50(8):783-787
在山东省莒南县后左山早白垩世大盛群田家楼组(巴列姆-阿普特期)发现保存在泥质粉砂岩层面上的5个连续的足迹. 经研究, 认为是一新类型鸟类足迹化石, 命名为Shandongornipes(山东鸟足迹). 足迹中大型、四趾, 宽约5.8 cm, 全长(含拇指)8.7 cm. 趾迹纤细, 末端均有细长的爪迹. 拇指(Ⅰ趾)向后, 趾印清晰, 各趾趾垫通常为3个. Ⅱ~Ⅳ趾间角变化范围128°~142°. 趾间无蹼状构造. 足迹最显著的特征是: Ⅱ, Ⅲ, Ⅳ三趾中轴不对称, Ⅱ-Ⅲ趾间角较大(范围91°~118°), 以及足迹长(不含拇指)与宽近等. 该足迹是中国最早的鸟类足迹之一, 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惟一的新遗迹属. 它形成于河漫滩环境, 与大量兽脚类、鸟脚类恐龙足迹共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