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收集死亡人胚胎40例,妊娠龄5—40周。取脊髓胸段,恒冷箱切片,厚25—35μm,分别以Kamovsky—Roots法和PAP法显示脊髓中间灰质带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胆碱能神经元和P物质样(SP—L)、脑啡肽样(ENK—L)纤维的定位分布。结果发现AchE阳性神经元,最早见于第5周中间带外侧核本部(ILP)。6~8周,阳性神经元则明显见于侧索核(ILF)、中介核(IC)和中介核室管旁部(ICPE)等各核群。AchE阳性神经元的活性反应强度随胎龄增长而增强。SP—L和ENK—L阳性纤维最早见于第8周中间带的外侧份,位于套层与缘层之间,相当于ILP的原基部。9~13周,阳性纤维亦向内延伸。至14周,阳性纤维在ILP、ILF和IC等部位已有明显的增加。26周,上述核群和ICPE均见阳性纤维网织成丛状分布。实验证明,人胎脊髓中间带的AchE阳性神经元和SP—L、ENK—L肽能纤维,均出现于胚胎早期,且AchE神经元的出现要比SP—L、ENK—L肽能纤维大概早1/10孕期。  相似文献   
2.
用PAP法研究人胚胎脊髓SP和ENK的分布和发育,收集死亡人胚胎37例,胚龄(受精龄)最小5周,胎龄最大40周。结果最早于第5周在原始脊髓翼板(alar lamina)的后份发现两种肽;灰质前角和灰质中间带最早见于第10周;缘层(marginal layar)白质前外侧索两种免疫反应首先可见于第6周;而后外侧索两种不同肽的最早出现,时间稍有差异,SP样反应见于第5周,ENK样反应则见于第6周。  相似文献   
3.
14例人工流产死亡人胎,胎龄13—32周、坐高83—330mm 用于这一研究。在距状沟区作冠状断面观察。胎龄13—16周,Ⅰ层的基本成分是 Caial-Retzius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胎龄17周时生长和分化活跃,形态上有明显差异,胞体形态不规则,细胞间的距离增大。Ⅰ层的纤维成分随胎龄增长逐渐增多。但是,在胎龄17周,Ⅰ层内偶见有清变的尖树突,它们呈现崩解和球状膨大。此外,神经胶质细胞在胎龄13周时已发现,它们形成原始的髓鞘,包裹神经细胞体及其突起。轴体和轴树接触在本文最早胎龄组(13周)已出现,在Ⅰ层的纤维网织内已有少数轴树和轴体突触存在。在21—23周胎龄,Ⅰ层已发育很好,所有基本成分已具备,但此时皮质板上半部仍未分化。胎龄26—32周,Ⅰ层呈明显纤维网织板,形态特点是纤维成分多,细胞成分少。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区胎儿尸体383具(男219,女164),收集时查明末次月经期,计算出该胎儿的受精龄。按周龄分组测量坐高值。数据输入 IBM/PC 微机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坐高与胎龄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CR=1.0571+0.8595×胎龄(周)Sx.y=2.9789S_b=0。0203据回归方程计算出各周龄胎儿坐高的预测值,参考国内外胎儿坐高数据,拟定出广州地区胎儿的坐高值为:3月5-8cm,4月9-14cm,5月15-18cm,6月19-22cm,7月23-25cm,8月26-29cm,9月30-32cm,10月33-34cm。坐高与胎龄对应关系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据规律拟定各周龄胎儿坐高值的计算法为:5、6日(17-24周)时周龄减2;4、7、8月(13-16,25-32周)时周龄减3;3、9、10月(9-12,33-38周)时周龄减4。男、女性胎儿的坐高差异不显著。坐高增长呈快慢交替、阶段性发育的特征。慢速增长见于第7和第9月。第3至6月持续快速增长。第8月出现再次快速增长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脊柱具有负重、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成人脊柱负荷重量可达355公斤。当负荷量增至152公斤时,仍未见产生压碎及撕破的应变。脊柱的负重功能主要由椎体承担,直至体重由骶骨传至骨盆环处。由此向下,椎体又迅速变小。Gooding 认为由于人的直立,对脊柱产生的应力有别于四足动物,表现为脊柱变短、各椎体高度减低以及椎骨数目减少。由于各种原因,某些儿童未获得直立能力,脊柱没有正常的负重,其椎体不能得到正常的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