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已经发现的距今约4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前文化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八角星图案的"暴发"。在这个时期的多达20余处的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八角星图案。这些遗址分布广泛,北至内蒙古,南至湖南,东至山东半岛,西至青海;已发现的最早的八角星图案出现在距今约7800年前,在湖南洪江的高庙遗址。鉴于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的古人类之间,没有或者极少有通用的文字、语言等文化交流的媒介,而在他们的文化遗存中却都出现了八角星图案,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八角星图案是对一种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广大地域的人类都能看到的非常引人瞩目天象的写照和反映。与同时代出现的类太阳图案比较表明,八角星图案很可能与一次史前的超新星爆发事件有关,是对超新星爆发后一段时间内的该天体形状的摹写和记录。结合现代天文学中银河系内超新星遗迹的观测资料,考虑超新星遗迹的距离、年龄和方位等因素,认为船帆座超新星或天鹅圈超新星的二者之一,可作为与新石器时代八角星图案有关的超新星爆发事件的候选者。  相似文献   
2.
赵复垣  蒋世仰 《科学通报》2005,50(8):737-739
发现了三国时代魏国学者孟康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景星的记叙所作的一则注解: “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 赤方中有两黄星, 青方中一黄星”. 在后来唐代人所撰的《晋书》和《隋书》等史籍中,也发现了几乎相同的记载. 这种“赤方气”记载所描绘的天象, 与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拍摄的带有光环结构的超新星1987A 的图像很相似. 考虑古代人虽然对一些天象的意义有错误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所看到过天象的描述一般地是客观的, 他们不大可能凭空臆造出“赤方气”这种天象. 因此, 推测古代观察者很可能目睹过其遗迹中带有环结构的暴发时非常亮的超新星, 从而留下了“赤方气”的记载. 孟康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赤方气”说的学者, 而且他大约生活于公元180~250年, 出生时间很接近于公元185年. 考虑这两个条件, “赤方气”记载或许与暴发于公元185年的超新星(SN185)有关. 这一推测与部分 现代研究者测得的SN185可能的遗迹G315.4-2.3的距离参数相符合. 如果“赤方气”之说与超新星遗迹中光环结构的关系能够被进一步证实, 这一结果将再次表明, 在超新星暴发一段时间之后显示出环结构应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将是对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检验.  相似文献   
3.
为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须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尽量做到提前防范。针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用天文时纬残差预报浅源强震的方法"(简称天文测震法),可为地震预报提供震前信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