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正>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将中国、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应用的中医药纳入其最新修订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版(ICD-11).修订版已通过在2019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批准,计划于2022年1月1日生效~([1]).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WHO发布的疾病分类手册,作为权威的国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整合发展态势愈加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引领医学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医学的先导学科,针灸器具和技术的改革创新将成为促进中医针灸现代化的关键。从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研发看整合针灸医学的发展趋势,“古术新知”的核心就是用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医针灸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研究证实,针灸通过体表刺激将信息传输到人体,在脑内整合处理,进而输出指令,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整体功能,达到改善机体状态、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神经调控技术风头正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6年开展一项名为“刺激周围神经治疗疾病”的计划,该计划类似于电针疗法。本文就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针灸与脑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特征总结,从神经调控角度阐释针灸的效应机制。理解针刺调节中枢及外周运行机制,将对针灸神经调控技术的人工智能化研发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刺效应产生的基础是穴位,穴位是反映和调整脏器功能变化的体表特定部位,对于内脏病变具有诊断和治疗两大功能。穴位由于其所处部位不同,所属的原始体节的功能单位节段不同,形成了与脏器的相对特异性联系,使其在反映和治疗内脏疾病方面具有相对特异性。本课题着重解决穴位与非穴位在感受器水平的差异,探讨穴位的功能特征与靶器官之间的关系,以及穴位本身在病理情况下,相关活性物质的变化关系,探讨穴位从“沉寂”到“活化”的作用机制,以及针刺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医疗行为作为一种本能伴随于动物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而一切医学的起源最初也是本能医学。本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阐释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作用机制。体表形成的这些特殊结构与针灸为代表的刺激疗法密切相关:1)皮肤应激刺激能够诱发角质细胞等分泌糖皮质激素等多种内分泌物质,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2)皮肤的各种感觉传入能够激活控制疼痛信号的闸门,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3)体表传入能够与内脏传入在神经系统的多个水平发生相互作用,触发对各功能系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于2016年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已于2022年开展Ⅱ期研究。与Ⅰ期关注整体外周神经系统相比,SPARC计划Ⅱ期的最大特点在于专注研究迷走神经。通过梳理迷走神经刺激(VNS)临床应用现状、迷走神经与炎症反射、迷走神经与内感受系统等前沿进展,探索了SPARC计划Ⅱ期聚焦迷走神经的原因,提出了迷走神经感觉神经元的识别和研究范式,对揭示针灸作用于体表-脏腑的机制原理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