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综合类   3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东濮凹陷西部下第三系的遗迹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下第三系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遗迹化石,类型多,分异度大。按其生态习性分为六大类:居住迹(Domichnia)、觅食迹(Fodichnia)停迹(Cubich-nia)、爬迹(Repichnia)、逃逸迹(Fugichnia)和牧食迹(Pascichnia),共计13个属。文中描述了类属的特征及其成因,并建立了适于本区的遗迹化石相模式,由五个相组成,即石针迹(Skolihtos)相、卷迹(Intortusichnus) 相、伸展迹(Aductusichnus)相、始网迹(Protopaleodictyon)相和古网迹(Paleodictyon)相,分别对应于滨湖、浅湖上部、浅湖下部、半深湖和深湖环境  相似文献   
2.
叠层石广泛见于燕山西段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文中将其分为六种类型:核形石、凝块石、层状叠层石、波状叠层石、锥状叠层石和柱状叠层石。叠层石形态的变化由前向后代表由低能向高能的环境转变,其中以层状叠层石在雾迷山组最为丰富。研究表明,在当时无捕食动物与钻孔动物存在的情况下,大多数叠层石发育于潮下带环境。层状和波状叠层石主要出现在潮下高能带的下部,少量见于受保护的潮间环境。潮下层状和波状叠层石以其色深、纹层密集、缺乏干裂收缩缝和窗格状组构区别于潮间带。锥柱状叠层石出现于潮间带和潮下高能带的上部;潮间带的锥柱状叠层石可能因暴露干裂而继承性地有壁,但潮下带的却可能没有。核形石和凝块石占据着泻湖和水下凹地(生物丘之间的低洼地或废弃潮汐沟道)等低能环境。燕山西段的叠层石罕见于潮上带和波基面之下的潮下低能带。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含锌氯化钠晶体进行微观研究,通过对晶胞参数的分析与计算,具体地揭示了晶体中离子排列的点阵分布。同时对锌盐中存在着铜和铁离子情况下,讨论了铁、铜离子对结晶体中点阵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直接测定蜂王浆中(E)—10—羟基—癸烯—2—酸(10—HDA)的分光光度法。本法操作简便,快速,不受其它组分干扰。平均回收率100.2%,标准偏差为±0.033,变异系数为±3.85%。  相似文献   
5.
湖底扇相模式及其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讨论了有关海底扇和湖底扇相模式、砂体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沃克(1978)的海底扇相模式和沉积层序也适用于渤海湾地区下第三系深水碎屑岩的相分析。提出了一个湖底扇相模式由五部分组成,即补给水道、上部扇(包括主沟道、主沟堤和阶地)、中部扇(包括辫状沟道、辫状沟堤、沟间和中心微相)、下部扇和深水平原,简述了各部分的沉积作用。该扇模式有助于预测深水碎屑岩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油气藏。在湖底扇的各个部分,上置扇叶状体中的中部扇辫状沟道砂体是最佳的石油储集层;其次,也能够预测补给水道末端和主沟道砂体和砂砾岩体。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四下是一套紫红色砂泥岩,其沉积特征反映一种比较特殊的滨湖亚相环境,可分为砂坪微相、砂泥混合坪微相和泥坪微相。沙四上—沙三~3有四种岩相:暗色泥岩及页岩相浊积岩相,石膏及盐岩相,黑色硅质岩相。四种岩相的组合反映深湖-半深湖环境。本文着重进行浊积岩相分析,初步探讨了四种岩相组合的形成机制,指出了断裂-岩相-形成油气藏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崔澂 《科学通报》1957,2(17):524-524
引言植物在正常生命活动中需要許多元素。早在1851年Salm-Horstman已經采用沙基培养的方法,証明燕麦需要N、P、K、Ca、Mg、S、Fe、Si、Mn等元素才能生长正常。1860年Sachs及Knop又分别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植物需要的元素,他們的結  相似文献   
8.
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生物体的特性,米丘林生物学是正确的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因此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系米丘林生物学中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始终是生物科学中新的先进方向的创始人米丘林本人注意的中心问题。米丘林的继承者李森科院士在他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对这个问题同样地给予极大的注意。因为,只有深刻的认识了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才有可能来控制有机体,才能充分发挥人在改造自然中的积极作用。李森科院士指出:“我们愈明确的了解有机体和外界境环条件的关系,我们就愈能利用调整和创造外界环境条件的可能性来更好的控制有机体”。  相似文献   
9.
真核细胞DNA中的胞嘧啶残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它可能在基因表达调控上起着重要作用,许多报道表明DNA中胞嘧啶甲基化的程度与细胞的分化和癌变有关,关于白血病白细胞DNA甲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沙三段重力流沉积成形的条件、层序特征、水下扇的时空变迁和砂体展布。认为本区沙三段时期满足重力流的形成条件,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母岩的机械风化和山洪的形成;(2)母岩的组合及其产状容易发生机械破碎,形成泥石流;(3)盆地边缘地形高差悬殊;(4)高密度的水下泥石流;(5)堆积速率大;(6)水深位于半深湖以下。重力流沉积(湖底扇)的垂向层序特点是:扇推进式层序发育,但都不完整,而主水道单独出现。构造运动控制着湖水的深浅和范围,也控制着水下扇的时空变迁;伴随着沙三段构造活动的弱→强→弱变化,水下扇的变迁也显示出一个周期,即推进→后退→推进。而扇的分布又明显地控制了砂体的展布,决定着湖底扇砂体呈扇形(平面)或楔形和透镜状(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