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培坤 《科学通报》1982,27(24):1525-1525
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具有向病毒粒体或向相同蛋白形态部分聚合的性质。为研究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蛋白亚基不同聚集形态的抗原专化性,Van Regenmortel用琥珀酰酐(Succinylation)处理病毒外壳蛋白从而使蛋白亚基保持单体状态的。后来,他又指出琥珀酰酐的处理,虽使蛋白亚基保持单体状态,但却改变蛋白质的抗原专化性,因而使实  相似文献   
2.
炭末凝集反应以活性炭作为吸附抗原或抗体蛋白质的载体,由于活性炭来源方便,因此采用炭末凝集反应进行检测渐有报道。本工作采用反向炭末凝集反应测定法,即将抗体致敏炭末后检测相应抗原。用该方法可以检测  相似文献   
3.
读者们或许还记得1986年本刊第一期刊登的纲间杂交植物。今天,作者向大家简短介绍超门杂交植物:蘑菇—卷心菜。蘑菇系菌类(Fumgi)真菌门(Enmycophyta)的伞菌属低等植物,而卷心菜系十字花科的高等植物。采用外源遗传物质动态导入法,作者获得了蘑菇—卷心菜。在杂交植株  相似文献   
4.
高等植物的第三类杂交——染色体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高等植物的三种类型的杂交,并着重介绍了第三类杂交--染色体杂交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和笔者得到的一些成果,及其与花粉传粉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杂交和基因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检测病原物采用简易的免疫化学测定技术,常常受到重视。但是与标记测定技术相比,它的灵敏度较低。因此,有必要改进简易的测定技术,使之方便和灵敏。本文发表的胶棉膜凝集反应测定法,简便、准确且较灵敏。  相似文献   
6.
朱培坤 《科学通报》1981,26(20):1270-1270
利用酶标记抗体与相应抗原进行醋酸纤维膜免疫电泳的技术,作者称之为酶标醋酸纤维膜免疫电泳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检测灵敏度高,本实验检测样品量可达0.3ng长叶车前花叶病毒,吸取浓度为100ng/ml的抗原3μl或更少就可以检测,样品用量少,检测结果用滴加底物显色而观察,省略了蛋白质一般染色方法,因此简便快速,并且结果便于保存和摄影。  相似文献   
7.
高等植物纲间杂交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高等植物的远缘杂交,一般来说很难突破科的界限。本文作者(复旦大学生物系助教)在近几年里用他首创的“植物外源遗传物质动态导入法”,在高等植物目之间、亚纲之间、纲之间进行了“超远缘杂交”的试验,并且获得了完整的植株。这些成果陆续在多份学术期刊上发表。高等植物超远缘杂交的研究对于简便快速、大量丰富植物基因库,人工创造植物新品种、新物种,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作者对无性杂交、无性杂种等科学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本刊特邀作者就高等植物超远缘杂交的工作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上,嫁接对改良植物品种起过很大的作用。嫁接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状,那么,决定生物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究竟是什么?是“可塑性物质”吗?是“生理营养物质”吗?不是。生物的遗传性状,说到底是基因决定的。现代分子遗传学知识认为,“基因是实现一定遗传效应的核苷酸顺序”。  相似文献   
9.
免疫酶标和免疫酶标电镜技术检查植物细胞内的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酶标技术是新兴的血清学技术,先用作检查动物组织内病毒的存在,尔后又用作对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近来又用来对溶液中的植物病毒进行定量测定。但由于植物细胞内存在大量内源酶,因此一直影响采用免疫酶标技术检查植物细胞内的病毒。经试验,发现一定浓度的叠氮钠(NaN_3)既能抑制植物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等含铁卟啉辅基酶的活性,又不使同一细胞内的病毒丧失其与抗体结合的能力,从而使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能用于检查植物细胞内的病毒。另外,采用免疫酶标电镜技术,在不应用电镜常规染色方法的情况下,能观察到长叶车前花叶病毒束状体。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智能制造机械技术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逐渐呈现出精准自律、人体一机、感应识别以及自我维护能力等特点.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是智能化的时代,经过人们长时间的研究和拓展,智能化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渐渐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日渐增加正是智能化的基础.该文就我国目前机械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