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DH群体为材料, 系统考察了123个DH株系幼苗叶片的水溶性提取物对莴苣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 并以此进行了水稻化感作用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分析. 共检测到4个与水稻化感作用相关的QTL, 它们分别位于第3, 9, 10和12染色体上, 其LOD值分别为3.40, 2.68, 2.75和3.08; 其中, 第3和10染色体上的QTL加性效应分别为1.65和1.43, 第9和12染色体上的QTL加性效应分别为-1.44和 -1.58. 另外, 还对3份普通材料的化感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经100μmol/L CuSO4溶液对其双亲及DH群体进行处理,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的耐铜性,并利用业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区间分析.共检测到23个QTLs,其中与铜胁迫有关的QTL有7个,分别位于水稻第1,2,3和7染色体上;贡献率最大的QTL为qTGR-2,变异解释率为14.60%,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台中本地1号;芽质量的QTL qTSW-1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春江06;余下的几个耐铜胁迫的QTL增效基因均来自台中本地1号.同时,在3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了一个QTL,可显示发芽率受铜胁迫抑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低温条件下水稻发芽力QTL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滕胜  曾大力  钱前  国广泰史  黄大年  朱煌 《科学通报》2001,46(13):1104-1107
采用典型的籼粳交(ZYQ8/JX17)的花药培养DH群体为材料,在15℃的条件下对水稻发芽力进行研究,发现该DH群体的灿、粳双亲在低温条件下的发芽力存在明显差异,6-11d,ZYQ8的发芽率比JX17高;12-16d,JX17的发芽率比ZYQ8高,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了发芽力逐日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QTL,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C397B和RZ617B之间的qLTG-9在8-11d检测到其加性效应均为正值,即来自JX17的等位基因有利于提高发芽力;位于第4染色体RG908和CT563之间的qLTG-4在12-16d检测到其加性效应均为负值,即ZYQ8的等位基因提高发芽力。2个QTL表面时间不同,显示了低温条件下发芽力遗传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水稻脆性突变体的分离及其基因定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水稻脆性突变体(嫩稻)是从γ射线诱变的籼稻品种双科早的M2代中筛选而来的茎、叶较脆突变体,被命名为fpl。利用嫩稻和C-堡杂交的F2群体对fpl位点进行了精细的遗传定位。fpl位点首先被初步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微卫星DNA分子标记RM16和STS分子标记G114a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1和9.1cM。为了进一步定位fpl位点,在RM16t G144a间发展了一个CAPS分子标记C524a,与fpl位点的遗传距离为0.4cM。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构建覆盖fpl基因区域的BAC重叠群和最终克隆fpl基因奠定了坚实的分子基础。等位性测定表明fpl与已知的水稻茎突变基因bcl等位。  相似文献   
5.
<正>海南岛具有迷人的海水、雪白的沙滩、明媚的阳光,旖旎的海底世界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但很少人知道,海南是国内独一无二的育种宝地,是植物种质资源的宝库,是育种家的天堂,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科技硅谷"。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的形成条件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对表观遗传学的一些常见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表观遗传在水稻中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水稻散生突变体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培金  曾大力  刘新仿  徐聃  谷岱  李家洋  钱前 《科学通报》2003,48(21):2271-2274
分蘖角度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 通过对水稻散生突变体的遗传学分析认为, 该散生表型受一隐性核基因控制, 与已报道的水稻散生突变体la等位, 故将此突变体命名为la-2, 而原突变体被重新命名为la-1. 利用la-2与w11和浙福802分别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LA位点进行遗传定位, 发现其与第11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RM202和RM229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10.0和8.0 cM. 通过进一步在两标记间发展的6个新的分子标记, 将该基因精确地定位于约0.4 cM的区间. 为进一步克隆LA基因和探讨水稻分蘖角度的控制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水稻籼粳交DH群体苗期的耐冷性QTLs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钱前  曾大力  何平  郑先武  陈英  朱立煌 《科学通报》1999,44(22):2402-2407
采用典型的籼粳交,ZYQ8/JX17的DH群体为材料,在小型人工气候箱中对水稻苗期的耐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DH群体的籼、粳双亲苗期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整个群体苗期耐冷性动态分析表明:冷处理的第6,7d,受冷害伤害致死的株系迅速上升,而此前的低温处理和此后的常温恢复的株系死苗数表现相对较少。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逐日数量性状座位(QTLs)的分析,在第1,2,3,4染色体上分别  相似文献   
9.
突变体es-t 是经EMS诱变处理日本晴后筛选获得的, 该突变体主要表现为叶片从苗期开始黄化, 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 随着其生长发育发黄的叶片伴有铁锈色的小斑点, 尤以叶尖和叶缘为甚, 表现严重的早衰现象, 故将之命名为es-t (early senescence-temporary). 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 突变体叶片表面比野生型的光滑, 且气孔周围缺乏硅质化突起; 另外, 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不正常, 含有大量大颗粒的淀粉粒; 组织切片则显示突变体的厚壁细胞及维管束的发育表现异常. 遗传分析表明, es-t 为新发现的早衰突变体, 受一隐性基因控制, 借助图位克隆的手段将之定位于42.1 kb 的物理区间内, 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并阐明叶片早衰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