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内蒙古额济纳旗近50年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分析额济纳旗近50年的气候变化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额济纳旗气温持续上升.降水量呈波动式下降,导致沙尘天气增多,气候的总体特征为不断的干旱化;同一时期,该区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与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额济纳河上游来水量的减少既是气候干旱化的主要原因又是其结果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
遥感、GIS支持下的浑善达克沙漠化土地最新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的遥感调查发现,2000年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18.54万hm^2,占沙地总面积的58.84%。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占沙漠化土地的52.34%之多,是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的主体。在空间分布上,除了沙地北部的锡林浩特市之外,其余旗县都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从作业区的分析情况来看,沙漠化态势比较严重的是阿巴嘎旗和正蓝旗。与1995年对比分析表明,5年来浑善达克沙地在整体上基本稳定,沙漠化土地面积没有太大的扩展,但部分旗县仍以沙漠化的加重为主,区域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土地承载力为切入点,采用RS与GIS、定性与定量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与Logistic增长模型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额济纳绿洲的土地资源及其安全状况,并提出了保障和提高额济纳绿洲土地资源安全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全程姿态控制的方法对导弹实施控制,使导弹能够以直线弹道准确飞行.给出所需要的惯性器件、全程姿态控制飞行的原理及设计方法.并在一定的初始数据条件下,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3-状态设备网络系统可靠性模型与模拟退火算法求最优解问题.对已有3-状态设备网络系统可靠性优化模型进行了分类,构造了一个新的系统可靠性优化模型,设计了一个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求近似最优解.计算机仿真表明,算法有效地给出了模型的近似最优解.  相似文献   
6.
土地沙漠化是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以内蒙古半干旱区治理沙漠化的成功典范——敖汉旗为例,采取RS、GIS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耕地、林地、草地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变化,研究了敖汉旗10余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以揭示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人文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TM、ET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得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各类景观的基础数据,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及其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后,其景观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耕地景观和沙地景观面积明显减少,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明显增加;景观多样性降低,优势度提高,破碎度下降;景观结构逐渐向均质、稳定的方向发展。而且其破碎度降低,使得一些景观类型得以连通.物种生境逐渐好转,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选取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以沙地典型区3期遥感数据为本底,研究其近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发现,经过5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研究区耕地减少,林地和草地的数量、质量明显增加和提高,沙地面积大范围缩小;研究区现以草地为主,镶嵌有林地和耕地,沙地呈条带状集中分布在南部边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运用统计分析法和历史文献法,以耕地面积变化为切入点,分析科尔沁沙地在民国时期的垦殖过程及其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民国时期科尔沁的垦殖主要集中在清末已放未垦的范围之内,零散、混乱的民垦是当时的垦殖主流,也是该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混乱的开垦虽然没有使科尔沁农耕北界明显北跃,但由于近半个世纪垦殖活动的积累作用,科尔沁水土条件相对肥沃的可耕土地基本都得到了开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