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一对矛盾,人们常常为此争论,意见不一。实际上,在翻译的实践中,译者常常需要运用两种策略,并不断使之“圆满调合”,而不可以走极端。译文中有倾向于以归化或以异化为主的现象,但归化和异化这一对矛盾并没有主次之分,它们的位置随不同因素,如社会历史环境、译者目的、读者、文本类型等具体条件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翻译主要是译义,形式风格次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意义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和分类,其中概念义和情景义、描述义和感情义、本义和喻义、主动义和被动义、主题义和次要义是五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意义。辨析这几对意义直接涉及到翻译中对意义的正确理解及恰当表达。在翻译中译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动态的策略。否则,就会影响到语际间信息意义的转换,影响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传统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它认为文本意义的确定性,解释者必须消除并超越其自身的前理解历史性,才可以达到对源语文本客观准确的理解。这种观点和传统"忠实"的翻译原则相一致。当代解释学强调解释者的前理解、历史视阈在理解中的作用,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以此为基础,一些译论者质疑翻译的"忠实"原则。在翻译中,源语文本中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是相对确定的,译者的阐发、创造是有限度的,夸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夸大译者的作用会导致随意翻译。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仅局限于语言层面,因而争论不休.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使人们从社会历史文化这一大的语境下关照异化和归化,从而去动态地看待这两种方法.维努蒂、奈达和鲁迅相关的翻译策略就适应于相关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